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十四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十六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十五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主講

Keying‧河洛語翻譯: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今,共修「莊子」的思想。

《南華經》現在「第一篇:逍遙遊」,我也已經與諸位共修一段落了。今天我對《南華經》第一篇的「逍遙遊」這兩字「逍遙」,做再另外一番的探討。若是以莊子他對「逍遙」這兩字的定義,是定在「無為與無事」這兩種的心境之上,「無為或是無事」,一般學佛弟子對於「道家」的名相就沒辦法那麼熟悉了,所謂的「無為」,就是「佛家」所說的「無欲」,若是聽到「無欲」大家就感覺很熟悉了,「有欲」就是經過我們的「眾生知見」:好壞、利害、得失....的思考之後才去做的,這叫作「有為」;而「無為」是不經過利害、得失,很自然,我們將那份「天真無邪」的、那種「本心」的一種「自然流露」,這就叫作「無為」。說快一點,就是說:在精神上無拘無束、無所執著。這個「無事」就是「無所執著」,你若是有所執著,你就會受你心境上執著的事物束縛了,只要有欲就一定有事,有欲有事我們就無法達到所謂能夠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境界。

你若是要達到無欲,就一定不能有比較心、不要分大小、不要分長短、高低、善惡....,你就要達到「菩薩入不二法門」的這種境界,你的行為、思想才有辦法很自然流露出所謂的「中道」的精神。若以「四書」裡面的《中庸篇》所說的:「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有中節之謂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涵蓋了我們所謂的七情、六欲,在七情、六欲還沒有產生的時候,這種心境稱為「中」,也等於莊子現在所說的:逍遙的無為就是無欲。若是發而皆有中節謂之和,發有一個分寸,發而皆有中節,有一個分寸哦,謂之和,若是致中和,這個天地位焉。

在前面「先、後天卦」的解釋,大概大家還有一點點記住,所謂的「乾坤定位」就是「天地定位」,這就是我們由「後天轉先天」、「心有經緯」的境界,萬物育焉,我們若是達到無欲無事就是無所執著,我們與萬物都能夠達到所謂合而為一、完全包容的境界,所以人類一切的行為與大自然界,可說是很密切而息息相關,所以每個人若能夠達到「致中和」,也就是我們自己內在的心境,已經有辦法像莊子所謂「逍遙」的境界,也就是「致中和」的境界,我們自己恢復了那份的「天真無邪」、「無事無為」,我們與自然界的這些萬物,我們不會去傷害它們,萬物在這種的情況之下,它當然生育就欣欣向榮了。我們是自然界其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今天我們與自然界無法產生很協調,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向內」,我們都向外在求取,才會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機,使我們自己居住的環境破壞得零零落落,你有傷於外物,大自然它就會很自然地來做這種反撲。我相信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帶給我們這塊蓬萊寶島,兩千三百多萬的百姓,已經深深有辦法感受了這次的教訓,如果大家還不會覺醒,未來的災難是不斷的,這我可以在此先做預言,這不是危言聳聽,大家若是要再繼續對外物有傷,沒辦法向內與外物產生一種調和的現象,既然大自然界與我們是那麼密切,也等於大自然界才是真正這些萬物的母親,你作為一個不孝子來傷害父母的法身,父母再疼愛小孩,有時為了你們這些錯誤的行為,他們也要教訓你一下。我們已經被教訓好幾遍了,還是教訓得不會怕,不怕要怎麼辦?只有繼續修理你而已!要不然該怎麼辦呢?所以你若是要去觸怒大自然界,沒辦法與大自然界達到所謂的「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界,「種什麼因,我們只好就去吃什麼果」。

莊子所在說的這個「逍遙遊」,他這是指「精神」上的,若是誤導了變成肉體上的,這樣就有可能變成縱情縱欲了,這就能夠從前一陣子,也在我們台灣宗教界,有很多人接受印度近代的大師,「奧修」他所說的道理,「奧修」所說的道理並不是有錯誤,尤其「奧修」大師他最崇尚「老莊」的思想,他認為「老莊的思想,還超越了他們印度所指的佛陀的境界」,所以「奧修」所住的房子,他就將它稱為「老子屋」,他也提倡這種所謂「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境界,也就是等於他大力推廣「逍遙遊」的心境。

「逍遙遊」我就說過:這是指精神上無所拘束的一種心靈的境界;你若錯誤用在我們的形體之上,有可能就變成了任性的縱情縱欲。所以在奧修大師入滅之後,他現在的隱士園就真的變成了縱情縱欲的一種園地,這是誤解了這種一些學道之人。他說法所指的是「內在」的,絕對不是外面的,也就是說是「心靈上的」,絕對不是形體上的,你若是不在心靈上的提昇,達到那種「精神上逍遙遊」的境界,你用來做形體上的,就會變成任性的縱情縱欲了,奧修死了之後,他的隱士園變成了....就像七十年代美國的那種嬉皮的那種集中地,大家在隱士園裡面算是無拘無束,對於形體上的是任情的縱欲,所以奧修大師他很多對一些經典的說法,我對他非常的讚歎,但是看過他的書之後,我就發現到:啊!慘了!有很多人會在他的說法之上誤會了,就變成:沒有向內提昇我們的靈性層次,當成是形體上的無拘無束。這就變成了現在我們Y世代所說的話: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這就變成了形體上對自己無拘無束了,這句: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也是很美的法句哦!問題就是說,你若是不了解這句「我高興」,你就一定會誤會了,你若是要達到:你真正會高興、無拘無束,你就絕對不能對萬物有傷哦!你要萬物育焉哦!你若是對萬物有傷,你就等於去塑造敵人了,你若是在有敵人的生活之下,你的精神就變成一種壓力哦!你會高興得起來嗎?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沒有錯,這個「有什麼不可以」裡面,重點就是說:你若是對外....;靈性層次的這句話是很高、很好的法句;你若是用在形體上的,你只要你高興有什麼不可以,別人若是妨害了你不可以,我跟你說:你妨害別人,別人妨害你,都是一樣的意思。你絕對不會高興,你也絕對不會快樂的,所以要達到只要我高興,這就得要很修的啦!沒有相當的修為,你沒辦法達到只要我高興的境界;你若是達到你真正高興,我跟你說這句有什麼不可以,我絕對認同你的。

所以不管是「佛法」也好、或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老莊思想」、或是我們「孔子」所說的道法,我跟諸位說:他都是說在我們眾生心的境界修為,也就是都指靈性層次,你若是將它移到形體,不但會誤會了行為會偏差;我跟諸位說:既然是形體,它就要落在生老病死的狀態之中,既然你落在形體了,這種生老病死是那麼自然,每個人都要去面對的過程,為何你又要不甘願?你又要怕老、怕生病、怕死呢?你若是不要重在形體上是向心靈的提昇,你能夠用你這個心靈去了知「諸法的實相」,達到心境與萬物能夠合而為一,內外無傷的境界,哪有所謂的生老病死的過程?簡單說啦,這樣說道味比較重反而難以掌握,我用比較淺白地講,只有我們自己的心境,有辦法去化解我們一定要去遇到的老病死的過程,除了心境去接納這個是那麼自然,本來就是任何人都要經過的四個過程,也是一樣就是生老病死,這四個過程,這樣說到死的過程,又感覺意思非常符合我們出世哇的一聲,就是死的過程,這種死的過程大家都要過,沒有一個人有辦法來逃避的,既然這樣的話也是很公平的,既然沒辦法逃避,我們何必怕它逃避要做什麼?既然都沒辦法無法逃避了,你用心思要來逃避這種無法逃避的事情,是不是多此一舉呢?自找傷腦筋的痛苦而已!既然無法逃避,唯一就是甘願去順受,當你那個甘願去順受它,這就是心靈境界了,老病死對你就變成無威脅,老病死對你來說,就等於不會產生煩慮苦惱了,也就是你的心境,已經從生老病死這四個過程之中解脫出去,你若是有辦法解脫生老病死,一樣的方法,也能夠解脫一切的煩慮苦惱,所以光是一個「甘願順受」,你就有辦法達到心境上的無為無事,也就是逍遙遊的境界。

這可說是在我的節目中,所謂「隔時不隔日」就一定會去說到的,至道不外也是要闡揚這份的包容,至道就是要為我們指出:今天咱眾生在生存的過程當中,就是因為我們有比較,也就是我們心分裂了,才有這些諸種的煩慮苦惱,你就包容起來,什麼事情都沒有了;無法逃避的,我們都不要多浪費一點點心思去想要解決它;沒辦法解決的,你隨便動一個念那都是多餘的,既然叫作無法解決了,你又來用心思想要去解決要做什麼?你是不是很愚癡的?既然沒辦法解決,就是去順受,不只是對於生老病死這四個過程而已,你對於任何事情,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事哦,有能力我們當下處理,沒有能力盡人事然後就聽天命,這句「聽天命」叫作「順受」,既然無法解決了,只有聽天命而已,要不然該怎麼辦?所以你光是「隨緣盡性」,也就是「甘願」兩字用在我們平時生活,對治諸種發生在我們身上,不管是好的或是壞的,都甘願去承受起來,這樣我們的心境上,就不會因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這些事物,而衍生出煩慮苦惱;既然對於老病死我們已經要順它了,老病死還有什麼好恐怖的?這種境界,只有我們的「心靈」達得到而已;肉體上形體上是絕對沒辦法跳出所謂的「成住異滅」,也就是我們人生的「生老病死」,所以放棄,放棄去做掙扎,隨緣盡性就是一種無為的境界、也就是無欲的境界、也就是一種無事的境界,這樣是不是簡簡單單用隨順也好、甘願也好,這樣你就能夠達到精神遨遊於太虛之中、達到莊子所說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那種心境!?所以只是一份「包容」、一份不要去做比較,我們佛家所說的:平等心、慈悲心,任何心都在這種包容,包容就是沒有比較,只是在這份包容的心境之中,達到所謂的「圓滿無缺」了,所以佛祖才說:眾生一切具足了。既然「一切具足」的話,你們還在求什麼?還一天到晚用心想要擁有什麼?這都是眾生「無明起因」,看不清楚這個那麼「簡單」的「諸法的實相」。

「諸法的實相」就是我一直跟諸位強調的「一陰一陽,孤陰也不可以,孤陽也不可以,一定要公母一對,萬物才有辦法生生不息」,就算全部都是公的他也要滅絕,全部都是母的他也是要滅絕,我們萬物是以生為生,既然萬物是以求生為生存,最重要的工作,你若是要生生不息,你為什麼要去取得單面的:所謂的好,所謂的善、所謂的高,所謂的長、所謂的大呢....你們有沒有感覺很矛盾呢?你們「單取一面」是「絕」哪!何況說「無陰、無陽不成物」。你們所取到的「長」,絕對不是真正的長,它也可以說成「小」,它若是沒有大小、長短合在一起,這個東西它就無法存在了。所以你取到的不是真正的長,而你所得到的也不是真正的短,既然這樣的話,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任何事情,它是不是就變成是一種「圓滿」的事情了!因為你認為壞,它又不是真正的壞,若不是真正的壞就表示它是好的;你若是得到所謂的好,它也不是真正的好,所以這個好也是能夠將它說成是壞的;你若是不要去分好壞就消失了,好壞的名相消失了,就是:事情就是事情,東西就是東西,它沒有大小、長短、好壞的分別。所以你若是要達到所謂的「永生」,唯一就是你不要有生死的概念,就是我們有生死的概念,我們才沒辦法獲得永生、才會有生老病死的四個過程,你若是都甘願順性,還有什麼事情能夠讓你們起煩惱心的?應該沒有了!

我一再強調:學道的目的就是要斷煩惱,並不是要求得五眼六通。當然煩惱一斷,五眼六通自然就有了,這都不必去求得,學道的目的就是要斷煩惱,我今天所說的都是那麼簡單,你們平時就時常聽到的也都呈現在我們眼前,非常簡單的道理,世界若都是女人,女人有辦法存在嗎?世界若都是男人,男人也沒有辦法存在!既然是這樣,你們為何要去取善而不要惡,這個惡若去除掉善也沒有了,所以你也沒有了,因此這種「陰陽」的造化,才是很好證明我們佛家所說的:宇宙是空性的。當然宇宙若不是空性的,它就不會生了,因為由空生有,由有再回去空,空再生有....這樣才有辦法構成了「陰陽氣化之基,萬物才能夠育焉,天地才能夠位焉」,而「喜怒哀樂之未發」是在指我們「無欲無事」的心境,這才是「中和」的境界,也是佛祖要傳達的「中道精神」也。

因此莊子用「逍遙遊」作為《南華經》經首的綱領,這是非常的重要,因為你若是掌握「逍遙遊」的意境你才有辦法貫通整部《南華經》的要義,這個掌握得不好,後面你就很難以貫通了,這個「逍遙遊」雖然短短的,可是你若是有仔細去研究,你就會發現到「逍遙遊」教我們「要明至道之要,合乎於萬物之性」,也就是說「順應萬物之性與萬物大自然的順序要能夠契合」,若沒辦法與大自然的順序契合,這就是有傷於外物,有傷於外物,也等於是傷害我們這些萬生,所以要「明至道之要,順萬物之性,合乎於天地之德」,你才有辦法完全達到真真正正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境界。要逍遙,大家不要去記那麼多的名相,就用兩字「甘願」、用兩字「隨緣」,當然「隨緣」後面它自然會「盡性」,用這個比較簡單的,用一句「包容」、用一句「不要去做比較」、「心不要分裂」,這樣你就能夠貫通於整部《南華經》的要義,也有辦法跟大自然的順序產生一種脈動,配合得可說是非常美滿,達到外物無傷,萬物育焉的境界,你自己就等於恢復了天地位焉,也就是從我們分裂性的心境恢復回到赤子之心。

我們今天所失去的就是這份「赤子之心」,而這份「赤子之心」,簡單說就是「沒有分裂的心」,就像小孩子,小時候他不分男女,人家他們在一起得非常的自在,若是要用《聖經》上面所說的:亞當與夏娃,他們之前都沒有這種男女之分,因為他們沒有知識污染了,他們這種天真無邪、沒有分裂的那種心境,被這隻蛇煽動了,吃了所謂的「智慧之果」了,不可以說智慧,要說「知識之果」,那就是說我們受到外在的分裂性的知識,灌輸進到我們的頭腦裡面之後才發現到,你是男的,我是女的,陰陽是相吸的,就產生了一本散萬殊的繁衍,這就是我們的原罪啊!《聖經》所在說的「原罪」就是我們「心已經分裂」了,我們就是心分裂,變成我們生活得那麼多煩惱痛苦。最基本的罪過,我們若是將這個原罪去除之後,我們就不會有所謂的煩慮苦惱的折磨。簡不簡單呢?很簡單的!

看小孩子就知道了,小孩子沒有分別男女,人家他們這樣在一起,他們在相處有「喜怒哀樂」哦!但是他們「發而皆有中節」!小孩子不會記恨:我不要跟你好了,等會兒兩個又變成那麼親蜜了;小孩子不會記恨,而我們大人不是,大人因為他已經心分裂了,若是認為你對我不好,他就會產生恨;你對我好,你就會產生也是一份所謂的快樂;其實這種好是我們自己設計的,壞也是我們自己設計的,在實相之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好壞,所以有時候人家對我們壞,它是一種「逆增上緣」,若是「逆增上緣是要成就我們的,這種壞就是好的了」;有的人對我們好,他卻變成了要害我們的,要不然哪有所謂的這句話說:酒肉朋友的由來呢?「他對我很好啊!我有缺點他都不告訴我」,都是順應我們眾生知見,要聽好話、要稱讚的、都讚歎我的,這樣這是好朋友,若是忠言就逆耳了;所以好有時候是在害我們的,壞有的是在成就我們的。

人生若是沒有好壞,這個人生活得就實在太過於平淡了,所以你若要有多采多姿的人生,你就要去接納這個好壞,這樣活起來才會有意思,你說對不對?所以不要去排斥,排斥之後活得就很沒有意思了,要去接納起來:在順境爬高的時候不必高興,因為所謂的爬高就是你從低處爬上來的,所以前面絕對要有一個低才有現在的高,有現在的高就一定會低下去。我一直時常在強調:我們人生進化的推動力是海波浪式的,所以一定有高有低,這個宇宙才有辦法進化,今天無高無低就變成一灘的死水,一點點生機都沒有;所以你的人生若是要變成一灘的死水,你就誤解一些悟者他們的說法,你若是誤解了,就有時候變成「消極、頑空」、「不受諸法,不受諸有」的一種「死心」的境界這是不對的。

「有高低好啊!」這樣才對、「有苦樂好啊!」這樣才對....那就是一種接納、一種甘願、一種順受,而偏偏我們的眾生知見,被錯誤的知識霸佔著,像正確的道理,已經沒辦法再受領接納了,為什麼呢?因為根深蒂固的眾生知見已經攻佔了我們的心了,正確的道法來,會將眾生知見趕出去,所以這些眾生知見,它為了鞏固它的權勢,它也是會排斥正法,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正法才難以推廣,才會有這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道」就是表示「正法」,這個「魔」就是表示「眾生知見」,一尺要跟一丈比,當然比它更短。問題就是說,你若是有辦法達到所謂的「沒有一丈也沒有一尺」,就等於是所謂「沒有道也沒有,所謂的魔」,這樣是不是更理想呢!也不必管它是道,也不必管它是魔,道魔並消,這樣我們是不是才是真真正正的「逍遙自在」,一點點罣礙都沒有!

所以「逍遙」兩字,無論如何都要掌握好,只要你貫通「逍遙」的真義,你就能夠與造物者遨遊於太虛,也就是「合而為一」,能夠「神通於天人」,下足以與生死、與無始無終為友,這說來是「道家」的名相聽起來好像比較深一點點,就是說:你若是有辦法掌握逍遙的心境,你就等於與造物者在一起了、你能夠神通這些天人,下對於所謂的生死無始無終,這是將它看成,就像我們的朋友一樣,既然能與無始無終一起做朋友,就等於也沒有所謂的生死了;這樣我們是不是將眾生為了生存,所面臨的這些諸種讓我們感覺、生存有畏怖、驚恐苦惱的,完全能夠一併化解掉?所以我在此再次跟諸位重覆:「逍遙」兩字在莊子的說法就是「無為」,「無為就是無欲、無事就是對萬事物都沒有執著之心」。只要你對任何事物產生了執著,你就被這個事物控制了,它就等於放出一條枷鎖將你給束縛了,所以你只要對任何的事物沒有執著之心,你就不會被控制,沒有被人束縛才能夠達到我們的心境是「無拘無束」的、是「逍遙自在」的,要達到所謂「無執著」,你就用我時常在說的這句法語:「擁有而不要去執著」。擁有而不要執著,你不要執著,你不必怕擁有,我們擁有就是因為執著,所以我們才會受擁有而來控制,一般的道法就是叫我們「捨」不要去「擁有」,其實這樣又落入了應該與不應該的兩極裡面。心境是達到:有是我的 沒有也沒有關係」,就是說:應該是我的就是我的,就算不是我的,我千求用盡心機也求不得。所以可以很隨順,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應該毀壞,或是變成別人的時候,就是別人的,這樣你還會有煩慮苦惱嗎?你難道沒辦法心境上達到「神遊太虛與造物者合而為一」的「逍遙」境界呢?

明天就要進入《南華經‧第二篇》的共修,希望明天同一時間,大家不要曠課,在此恭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平安,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77    人氣指數:77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莊子南華經 第十四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十六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