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5,66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502518
品源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恭祝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七月普渡法會節慶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如本上人─頓悟法語
作者:
品源
日期: 2010.08.08 天氣:
心情:
主講:如本上人 整理:編輯部
[頓悟法語 一]
頓:頓除妄想。 悟:悟明本性。 屬於大乘佛法,頓教法門。終日騎牛不見牛。昧了自家忘了牛。 千里追尋覓不得。忽爾覺知我騎牛。宋朝文學家蘇東坡: 不識盧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頓悟法語 二]
饑來吃飯睏來眠。行住坐臥了無痕。 心空境寂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佛法不離生活, 生活不離佛法, 離生活無佛法。有人問禪師: 請問禪師,佛法是什麼?
禪師答: 肚子餓了要吃飯, 愛睏就上床睡。問:這怎麼會是佛法?
答:行住坐臨了無痕─功夫問題。楞伽經云: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心空境空─法身自顯─聖人。 心不空境不空─凡夫。開悟本性,才明白性並沒有離開我們左右。未開悟本性,性在六根出入,而不自覺。
[頓悟法語 三]
六根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 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六祖壇經云:『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 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 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一小劫等於:(84000-10)*100*2=1679萬8千年。一中劫等於1679萬8千年*20=3億3千596萬年。一大劫等於3億3千596萬年*4=13億4384萬年。一世界由成至壞的年數。永劫是大劫─永無止盡而沉淪生死。
[頓悟法語 四]
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 無住生心修六度。方為如來接棒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不能離開五欲六塵,但於五欲六塵中,無念、無住、無相。
[頓悟法語 五]
搬柴運水非別物。穿衣吃飯亦是他。 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
[頓悟法語 六]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唯傳第一義。其樂自優優。
[頓悟法語 七]
迴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 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頓悟法語 八]
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 萬萬千千都是覺。多多少少弗思量。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 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頓悟法語 九]
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 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頓悟法語 十]
一念著迷外境;處處生著是有情。 一念心通實相;法法皆空即如來。大般若經云: 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 空是轉凡入聖旳根本要徑。 成佛須證空、稱空王是佛、佛於空能自在。祖師云: 執相心著魔, 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 無取亦無捨。
[頓悟法語 十一]
一念分別被雲遮。聖凡本來共一家。 隨順眾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華。佛亦會動念 凡夫亦會動念頭 聖凡本來共一家
[頓悟法語 十二]
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 只為眾生被業繫。四聖六凡油然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實相、真理不可言說,文字不能表達。
佛─福慧圓滿─六度萬行圓滿。 菩薩─正行六度中。 緣覺─十二因緣。 聲聞─四聖諦。 天人─十善業。 人─五戒。
[頓悟法語 十三]
有是如幻有。空是畢竟空。 空有俱不著。入大光明藏。大智度論云: 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此不空,不從因緣有。過去諸佛說:諸法空性。 現在佛亦說:諸法空性。 未來彌勒佛亦說:諸法空性。大般若經云: 過去現在未來諸佛, 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 無不用此本性空, 本性空即是佛眼。大般若經云: 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 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 乃入聖道得聖道果; 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頓悟法語 十四]
見色不為色塵染。聞聲當知誰聞聲。 如能認出是何物。成聖成凡盡無言。
[頓悟法語 十五]
人人有個真面目。須離知解與見聞。 掃卻情執入真際。當於言下悟己靈。 從此不落凡塵位。掁臂一吼絕古今。菩提自性,人人具足。
[頓悟法語 十六]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修行如作田插秧;退步原來是向前。六根清淨方為道:
祖師云: 三業法淨,佛出世 三業不淨,佛滅度。
[頓悟法語 十七]
一念不覺遠家鄉。 狂心歇處見娘面。 菩提涅槃非外得。 溪聲山色悉皆然。六祖云: 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六祖云: 一念愚。即般若絕, 一念智。即般若生。一迷永迷。一悟永悟。禪宗云: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見娘面。一念心迷─ 心是凡夫。心是畜牲道。心是地獄道。心是餓道。心是天道。心是阿修羅道。一念心悟─ 心是上升。心是菩提。心是涅槃。心是光明。心是聲聞。心是緣覺。心是菩薩。心是佛。菩提涅槃不離心, 離心無菩提涅槃。
[頓悟法語 十八]
法性湛然─本空寂。無明俄興─聖凡別。因戒生定─啟智慧。斷除煩惱─成正覺。法性也稱為真如,一真法界、 法身,如來藏,佛性、自性、本性、 心、實相,本來面目=同義。法身無相,本來清淨無染, 一塵不染,一法不立。無明俄興聖凡別
一.無明一念,聖凡差別。
二.方便教化,權巧之教成實論云:『 佛為懈怠眾生,若聞心本不淨, 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清淨心, 故說本淨。』貪瞋癡斷盡
小乘成阿羅漢。
大乘成就佛的果位。
[頓悟法語 十九]
學佛猶如學登山。後步總比前步艱。 只要繼續向前走。終有一日達頂巔。
[頓悟法語 二十]
五蘊山中藏真人。六根門頭放光明。 日夜相處不相識。迷失主人甚可憐。五蘊是構成生命體的五大因素, 沒有五蘊的條件,生命即無法產出, 然五蘊由物質界與精神界和合而成。意識清淨─佛性顯露,光明、解脫、菩提、涅槃。 意識不清淨─凡夫、眾生、黑暗、輪迴、受苦。佛性清淨,就如同五蘊中藏真人
[頓悟法語 二十一]
般若深妙慧。通達萬法空。佛魔有何別。只在心疑中。通達萬法皆空, 是轉凡入聖的根本要道。大般若經云: 六度不可得,聲聞不可得, 獨覺不可得,菩薩不可得, 如來不可得,何以故? 於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 本性皆空故。佛魔有何差別
佛─體證諸法皆空。 魔─染著諸法實有。諸法皆空,是諸法的本性。
[頓悟法語 二十二]
未曾離一念。 光透照十方。 萬法皆一如。 佛魔有何妨。心空境空─佛現前。 心生境生─魔出現。楞伽經云: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頓悟法語 二十三]
布施莫著相。 著相則無功。 能作三空想。 福德遍虛空。布施三輪體空, 能布施者性空, 布施對象性空, 布施東西性空。
[頓悟法語 二十四]
海裡無風浪不起, 心識猶如幻, 見心無所生, 一念不生即是真。佛教說: 緣起,諸法所生也是緣起。
[頓悟法語 二十五]
諸佛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若心行處滅, 是真如法門。仁王護國經云: 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無念無心─真如
有念有心─妄心偈云: 若要抓我金碧峰, 猶如鐵鍊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 再來抓我金碧峰。
[頓悟法語 二十六]
諸佛出世大因緣。 開示眾生佛知見。 方便施機有二三。 會實悟入不二門]法華經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由淺入深, 由近而遠, 高由低而漸上, 修行是點滴的功夫。 頓教是漸教的成熟。 佛道的成就─是由人、天、二乘、三乘的成熟。
[頓悟法語 二十七]
雲月自明暗。 山川無古今。 念到亡言處。 休論佛與心。證悟不動本尊(佛性)
能所雙亡,絕對處無言。佛經云: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頓悟法語 二十八]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槃。法身在果位本清淨, 淨中不可安淨; 安淨成不淨,成淨相。佛性有分別作用, 但能分別自在無染淨名經云: 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頓悟法語 二十九]
諸法究竟不可得,無有遺餘畢竟空。大般若經云: 何謂諸法自性? 諸法自性不可得,是名諸法自性。大智度論云: 若法因緣生, 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 不從因緣有。
[頓悟法語 三十]
流俗知見不可入道, 我慢習氣不可入道。六祖惠能祖師云: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頓悟法語 三十一]
無相布施真布施, 離相持戒真持戒; 我法二執淨盡時, 轉凡成聖進佛階。佛教導弟子三輪體空布施執著心病生
[頓悟法語 三十二]
三學戒定慧, 戒學為第一, 無戒修佛法, 定慧何由生?楞嚴經云: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因慧破煩惱。十方三世諸佛皆以戒成就佛道襌藏云: 佛制比丘、初出家, 先學五年戒律, 戒律精通, 能辦比丘法事, 方可參襌學教。
破見與破戒輕重較量。
[頓悟法語 三十三]
罪業報生三惡趣。 福業報生人及欲界天, 不動業報生色界無色界天。生天無究竟: 一.佛子不生天,生天非佛弟子。 二.天人福盡、襌定盡,墮落三惡道。
[頓悟法語 三十四]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重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身口意三業造惡,量如須彌山。六祖惠能云: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頓悟法語 三十五]
性體本寂, 智用獨照, 寂照無二。本性: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滅是本體。依體起用,當用時體在用中, 當體時用皈體體用非二。
[頓悟法語 三十六]
外離相為襌。 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 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 只為見境思境即亂。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
[頓悟法語 三十七]
襌定三種類:
一.世間襌。
二.出世間襌。
三.出世間上上襌。襌的定義:
心地清淨、如如不動.名襌。
心不被順、逆境所轉.名襌。襌是超越時空的世界
時間:斷三除,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空間:心大之無外,小之無內。
[頓悟法語 三十八]襌是無住、無念、無相的世界心地清淨就是『襌』。一切人事物,萬法不能沾染自性, 染也染不得,畢竟諸法緣生緣滅, 故不能住。無念是建立在念之上而說無念, 離開念並沒有無念。襌是無念的,何謂無念? 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名無念。襌是無相的,無相無不相,佛心無相,但應度六道四聖
即應六道四聖之身度一切有情。
[頓悟法語 三十九]
襌是無執著的世界袓師云: 執相心著魔, 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 無取亦無捨。不執著就是襌的世界,就是解脫的境界
[頓悟法語 四十]
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心地光明清淨就是『襌』
心地不生不滅就是『襌』滅是對生來說的, 沒有生那來的滅。 有生才有滅, 生滅是對立的。修行者若無消除對立法, 始終不能開悟證果。諸佛菩薩看生滅就是不生不滅。 凡夫看不生不滅就是生滅。
[頓悟法語 四十一]
襌是不垢不淨的世界垢是對淨而言, 清淨本性那有清淨之相, 污垢之相,畢竟空的自性, 一法不立。一塵不染。清淨自性是空性,污垢之相也是空性, 一切諸法皆空性,見空便解脫, 見空便入大禪定。還有垢與淨之相, 尚未解脫, 無襌的世界可言!
[頓悟法語 四十二]
襌是萬法歸一的世界襌是清淨一心,不二之心是襌心能生萬法,萬法由心所生心:
歡喜心、痛苦心、嫉妒心、我慢心、慈悲喜捨心、凡夫心、佛心。
[頓悟法語 四十三]
襌是無對立的世界、 襌是無對立的, 有對立就墮落生死網。襌的世界(佛性),是絕對的; 遠離對立的。
[頓悟法語 四十四]
諸法空故我心空; 我心空故諸法同; 諸法我心無別體; 祇生而今一念中。大智度論云: 若法因緣生, 是法性實空, 若此法不空, 不從因緣有。諸法,我心亦空,亦復如是
[頓悟法語 四十五]
建立水月道場, 修習空華萬行, 降伏鏡像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貪瞋癡,不虛不實, 如幻如化,若真實不能成佛, 正應如幻,故可成佛
[頓悟法語 四十六]
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 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 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 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 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緣無音聲。 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識解。 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景物合。 不可以功用到。 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大涅槃性。
[頓悟法語 四十七]
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 不出法性三昧, 常在法性三昧中, 著衣喫飯,言談祇對, 六根運用,一切施為, 盡是法性,不解返源, 隨名逐相,迷青妄起, 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 全體聖心。
[頓悟法語 四十八]
見佛聞法, 皆是自心分別。 不起見者, 是名見佛。楞嚴經云: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頓悟法語 四十九]
明明無悟法, 悟法卻迷人; 長伸兩腳睡, 無偽亦無真。法是對治法: 我慢─禮佛。誹謗─讚歎。 嫉妒─隨喜。要用則有,不用則無,無並非無。
[頓悟法語 五十]
佛與眾生無別, 但眾生多習氣, 佛祖清淨無垢耳。佛經云: 佛性者,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不增不減是佛性。佛經云: 眾生性即是佛性, 佛性即是眾生性 眾生性與佛性無二無別。佛性迷是眾生─染淨之別。 眾生性悟是佛─迷悟之別。眾生於五欲六塵染心造業,多習氣─生死。 佛於五欲六塵不染生心,無習氣清淨─涅槃。
[頓悟法語 五十一]
佛法在日用處, 行住坐臥處, 喝荼喫飯處, 言語相問處, 所作所為處, 拳心動念卻又不是。
佛法是生活, 生活是佛法, 離開佛法無生活, 離開生活無佛法, 佛法與生活是一體的。
[頓悟法語 五十二]
捫空追響, 勞汝心神, 夢覺覺非, 竟有何事!證悟諸法空性, 並不是有空可得、可住、可證, 證空只是與諸法相應, 因為諸法本空, 空是諸法的本來面目!大般若經云: 諸佛出世, 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 要聞佛說本性空義, 乃入聖道得聖道果: 離本性空,無別方便。大般若經云: 一切法都無實有,離我我所, 皆以無性而為自性, 本性空寂,自相空寂 唯有一切愚夫異生, 迷謬顛倒。
[頓悟法語 五十三]
佛法真俗圓融,互不為礙; 清淨性中雖無動搖, 而不壞方便應用, 及興慈運悲, 如是興運之處, 即全清淨之性。真俗圓通無礙=
離俗無真,離真無俗, 俗即是真,真即是俗, 真俗不二。歷代高僧云: 若能從假入空,即成大智。 若能從空出假,即成大悲。
[頓悟法語 五十四]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如來法身, 非色非音聲所能見法身無相:無色緣無音聲法身無相無不相: 無相的法身變現無量相度生。
[頓悟法語 五十五]
學者恒沙無一悟, 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 努力殷勤空裡步。修行要掌握生死根本, 生死門不入,涅槃開悟無我份。祖師云: 修行無別修, 只要識路途, 路途一旦明, 生死一起休。佛經云: 見緣起即見法, 法者空性義, 入空性是證得聖位之門。四聖共坐解脫床─證得緣起性空之道也。
[頓悟法語 五十六]
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 勞生惜死,哀悲何益!出人割愛辭親, 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這是正途。
[頓悟法語 五十七]
眾生不異佛, 佛不異眾生: 迷自心故作眾生; 悟自心故作佛。明心見性是禪宗法要。明心見性才是真正會修行─用性功夫。 未見性修行─用妄想意識下功夫。
[頓悟法語 五十八]
爾要與佛祖不別, 但莫外求; 爾一念心上清淨光, 是爾屋裡法身佛。襌宗要我們明心見性, 貴在迴光返照。襌宗是:無門入門 ; 淨土宗是:有門入門楞伽經云: 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
[頓悟法語 五十九]
聞無聞有非關聞性, 本來不生何曾有滅, 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 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 而此聞性不隨聲生, 不隨聲滅,悟此聞性, 則免聲塵之所轉, 當知聞性無生滅, 聞無來去─觀音耳根圓通。
[頓悟法語 六十]
無念即無男,無念即無女; 無念即無障,無念即無礙; 無念即無生,無念即無死; 正無念之時,無念不住, 即是截生死源。有念即有男女、有念即有生死、
有念即有障礙,無念即無男女、 無念即無生死、無念即無障礙。 不住一切相─截生死源。六袓云: 有念念成邪,無念念成真。
[頓悟法語 六十一]
諸人十二時中,不可錯用心。 頭上是天,腳下是地,朝明夕晦, 水綠山青,物象分明,亙古亙今, 若恁麼承當去,早日無事起, 那更言中求玄,句裡尋妙, 正是埋沒自己,不如歸堂吃茶去!人生宇宙本來如此一般, 緣生緣滅─本來面目, 山是山、海是海、水是水、 天是天、地是地、一切分明, 自古至今皆如此。袓師云: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對境無取捨,無得失。 無喜憂,無拒迎。
[頓悟法語 六十二]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但能心不妄, 精進無有涯。襌宗法要: 動念即乖,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眾生欲靜,不能靜,拚命動念。 佛不念能萬劫,自在解脫。
[頓悟法語 六十三]
識取自心,本來是佛, 不屬漸次,不假修持, 體自如如,萬德圓滿。襌宗大徹大悟一次,小悟數百千數萬次, 集合無量小悟而成就大徹大悟佛性本體如如不動,不生不滅, 與空相應,萬德莊嚴圓滿。
六度:
一.布施莊嚴圓滿。
二.持戒莊嚴圓滿。
三.忍辱莊嚴圓滿。
四.精進莊嚴圓滿。
五.襌定莊嚴圓滿。
六.智慧莊嚴圓滿。
[頓悟法語 六十四]
但盡凡心,莫求聖解。凡夫心六種病:
一.貪─貪一切貪,貪名不貪利。
二.瞋─對象不能稱心,生排斥瞋恨心。
三.癡─對人生宇宙,深入知見,心不迷。
四.貢高我慢心
五.疑心重
六.脾氣大─害人害己
[頓悟法語 六十五]
身口意清淨佛出世, 身口意不淨佛滅度。身口意三業欲清,必須守持戒律。戒有四層含義:
一.防非之惡之義。
二.是道德的標準。
三.清涼之義。
四.解脫之義。
五.是佛法防腐劑。
六.是禪定基礎。
[頓悟法語 六十六]
心本是佛, 妄起為生, 一念妄心不生, 何為不得名佛。心能善能惡,心能昇能墮; 心能起貪瞋癡,能生戒定慧。 心能成佛道,亦能成魔王。萬法唯心造。楞伽經云: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頓悟法語 六十七]
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權學三乘諸法皆緣起, 緣起諸法皆無生, 無生無不生。無生: 無生建立在生的當中, 離開生並無無生, 由生的無染,自性解脫, 稱為無生。二乘、三乘人往往住偏真涅槃,住空度生隨緣,偏獨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 故稱:超彼權學三乘。
[頓悟法語 六十八]
若起真正觀照,一念即至佛地。中觀論云: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作空觀時:有假有中。 作假觀時:有中有空。 作中觀時:有空有假。中觀論云: 雖空亦不斷,雖有亦非常; 業果報不失,是為佛所說。
[頓悟法語 六十九]
諸般迷人, 猶如飯籮邊坐餓死人, 臨河渴死漢。眾生迷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頓悟法語 七十]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法:就是事理的真相,或者是:人事物的本來面目。
法: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真理』二字。人事物:
一.感情問題。
二.名利、事業問題。
三.生死輪迴與涅槃證果問題。佛經云:
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頓悟法語 七十一]
道不用修, 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 但有生死造作趣向, 皆是污染。神秀大師: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勸拂拭。 勿使惹塵埃。六袓慧能袓師: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頓悟法語 七十二]
若欲直會其道, 平常心是道, 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無是非、 無取捨、無斷常、 無凡聖。出家人問開悟高僧:何謂道? 開悟高僧答:平常心是道。又問:何謂平常心? 答: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 無斷常、無凡聖、平常心。
[頓悟法語 七十三]
妄想無性。念念相續
利根眾生一念迴光返照, 當下即見本體,即見本體, 聖凡情盡,靈光獨耀, 八風不動,諍論都息, 一切功德,法爾具足。八風不動:
苦─受苦不動。
樂─受樂不動。
稱─受稱讚不動。
譏─受譏笑不動。
利─受利益不動。
衰─受失敗衰微不動。
毀─受毀壞誹謗不動。
譽─受名譽不動。
[頓悟法語 七十四]
佛性超絕聖凡、因果、善惡, 不假造作,無修無證, 迷時不失,悟時不得, 佛與眾生僅在現前一念之別, 三大阿僧袛劫修行得悟, 與凡夫頓悟無增無減。佛性迷時不減、 佛性悟時不增、 不增不減是佛性。五袓弘忍大師云: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經云: 十方三世諸佛, 皆讚歎清淨心第一。
[頓悟法語 七十五]
不心外求法, 內離能見之妄心, 外離所見之妄相, 根塵迴脫, 徹見本來面目。修行要迴光返照, 照見本性, 不可心外求法, 諸法不可得, 生滅故;本性不生不滅。能見之心是空性。 所見之相是空性。 『空性』是諸法本來面目。見空性即見解脫,見涅槃、見法身。六袓慧能袓師云: 世人外迷著相, 內迷著空; 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即是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 一念心開,
是為開佛知見。
[頓悟法語 七十六]
歌哭兩忘它自淨, 單單一句古彌陀。單單一句作用是古彌陀─自性佛。
[頓悟法語 七十七]
妄想能消滅, 安身處處同。妄想是生死輪迴的一股力量。妄想無明,一旦消滅淨化, 身心清涼,自在解脫。古德云: 參襌何須山水地,滅欲心頭火亦涼。慈航菩薩云: 只要心安理得, 東西南北都好。古德云: 忍一時之氣,風平浪靜; 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頓悟法語 七十八]
但得胸中憎愛盡, 不學參禪亦工夫。凡夫眾生心, 無非是這兩種心境─取與捨。圓覺經云: 三界輪迴淫為本, 六道往返愛為基。
[頓悟法語 七十九]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頓悟法語 八十]
詣菩提場,趨寂滅殿, 登圓通路,入解脫門。菩提釋為覺, 覺悟人生真理, 覺悟宇宙真理。佛具足三覺: 自覺─二乘人。 覺他─菩薩。 覺行圓滿─佛。
[頓悟法語八十一]
大丈夫隻手撥開生死路, 奇男子雙眉皺裂名利關。具備大丈夫的條件有七種
華嚴經云:
一.丈夫勇猛。
二.丈夫精進。
三.丈夫清淨。
四.丈夫智慧。
五.丈夫種─魄力。
六.丈夫用─大用。
七.丈夫正教─大乘法。
[頓悟法語 八十二]
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而得, 猶如金剛不可壞,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 無有實者。佛教說人之生命: 無始無終,非創造論。若明心見─自在解脫。 若無明心見性─生死輪迴。
[頓悟法語 八十五]
光明寂照 河沙, 凡聖含靈共我家。如來光明本性度化眾生, 悲智雙運、悲中有智, 智中有悲、悲智一體。如來光明本性,寂中有照、 照中有寂、寂照一體, 離開寂並無照,離開照並無寂。凡夫性與佛性同一性, 離開凡夫性並無佛性, 離開佛性並無凡夫性, 佛性與凡夫性是迷悟之別。凡夫見佛菩薩,應以清淨心見佛。諸佛證成無上菩提, 了知凡夫聖人同一佛性, 只是迷與悟差別, 所以凡夫修行必定可成佛, 佛是人人可成,成佛無特權, 佛不是權威,佛教是平等的宗教, 人人可成佛。
[頓悟法語 八十六]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雖行無相, 而度諸眾生;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佛法是圓滿無礙,入世又是出世的, 修行人千萬不可「行斷滅論」。無相行是建立在有相行之上, 在有相解脫下說無相, 離開有相並無無相,染與無染差別。如來度生四十九年,自言: 並無度一眾生。佛心無病故心無染眾生。
[頓悟法語 八十七]
但莫瞞心,心自靈聖。瞞心:把事情隱藏起來, 不給別人知道,隱瞞。犯錯失,勇於懺悔,得四種殊勝:
一.當下棄惡向善。
二.鬼神擁護,人天愛戴,
諸佛讚歎。
三.日日趨向菩提。
四.究竟成就佛道。隱瞞過失,得四種罪過:
一.必墮三惡道。
二.被人看賤,大失人緣。
三.有過失必定歷史重演
—手中刺為例。
四.惡名四佈。但莫瞞心,心自靈聖
[頓悟法語 八十八]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 但向己求,莫從他覓, 覓即不得,得亦不真。本性人人具足, 何必向他追求, 向外找當下是顛倒。六袓慧能袓師云: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六袓慧能袓師云: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唐朝開悟高僧云: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頓悟法語 八十九]
菩薩觀世間, 妄想業所起; 妄想無邊故, 世間亦無量。世間由六道眾生廣造惡業所成,若無造一切業,世間當時消失。妄想造業無邊, 感召世間無量!楞嚴經云: 眾生無盡、 業力無盡、 世間無盡。生命由此世界轉生他世界, 他世界轉生此世界, 循環無量。
[頓悟法語 九十]
求佛之人不作方便, 頓了心源、明見佛性, 即心是佛,非妄非真故。十方三世諸佛皆讚歎 明心見性的重要性。
即心是佛可站在- 因地說果。 果地說果。佛性非生非滅- 凡夫看不生滅為生滅。 聖人看生滅為不生滅。金剛經云: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頓悟法語 九十一]
眾生妄分別, 有佛有世界; 若了真法性, 無佛無世界。眾生的境界, 所能看、所能分別, 只是佛的應身、 化身的色相世界。若證悟法身的境界, 法身是無相、無念、 無住、無大無小, 無來無去、無淨無垢, 當下即是無佛無世界。法身固然無相, 但是無相無不相, 非斷滅。 無相是空,是體。 無不相─起無量妙用。凡夫永遠生活在 有相世界沉淪生死, 不能出離。聖人已證悟無相世界, 當下出離生死。 又倒駕慈航, 廣度無量眾生。
[頓悟法語 九十二]
一切行無常, 生者皆有苦; 五陰空無相, 無有我,我所。為什麼人生會苦, 因為世間無常, 為什麼世間無常, 因為世間是因緣的世間, 因緣的世間必定是脆弱的。構成人身的因素五種: 色、受、想、行、識。能照見五蘊皆空─ 證成阿羅漢。我、我所皆空─ 證成無生法忍:
小乘初果
大乘初地菩薩。
[頓悟法語 九十三]
有心外法,輪迴生死; 覺知一心,生死永棄。【有心】
貪心
瞋恨心
愚痴心
疑心
貢高心
虛榮心心外求法─ 外道、外法生滅、 與心不相關。心生一切法, 覺知萬法不離一心, 生死永斷。五袓弘忍大師云: 能七日無心, 若不開悟本性者, 死墮地獄被獄卒耕鋤。有心就有痛苦, 十心十苦,千心千苦。 無心是何等清涼! 何等快活!何等自在!
[頓悟法語 九十四]
心神向寂,無色無形, □之不見,聽之無聲,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捨之不滅,取之無生。清淨佛性、 無色無形,所看到的, 只是依體所起之作用。其實佛法在動中是無色, 在靜中也是無色。佛性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知覺自在,無束縛。捨之不滅,取之無生。
[頓悟法語 九十五]
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賅攝內外,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不生不滅, 無始無終,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各宗教所說之道、 道之內容不大一樣。 儒家─注重在人倫道德、治世。 道教─無為、現象界是牢獄。 基督教─生天堂,到天國。 佛教禪宗─道是指心,以心為宗、明心見性為宗旨。金剛經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性不滅─ 火燒不掉,水淹不死, 刀割不死,捨之而不離。
[頓悟法語 九十六]
法身空寂靈知、 神用自在, 性含萬德、 體絕百非。修道不可沉空守寂、 證空出空─不落二乘。歷代高僧云: 若能從假入空, 則成大智。 若能從空出假, 則成大悲。諸佛證得無上菩提, 悟明本性,廣修褔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頓悟法語 九十七]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眾生執著我、人、 眾生,壽者之相, 故不能證成無上菩提。若能證得無我、無人、 無眾生、無壽者─可成佛。
佛說諸法空性有四種義理:
一.空性是諸法本來面目。
二.破眾生內心執著。
三.是轉凡入聖的寶筏。
四.證空出空、廣修一切善法,得證無上菩提。
[頓悟法語 九十八]
無念中, 萬境俱寂,靈光獨耀, 袓佛尚不可得, 何來世間貪愛之心。佛法以心為宗一念心動,萬法生; 一念心滅,萬法滅。一念心生,則入三界; 一念心滅,則出三界。六袓云: 何謂無念? 知見一切法, 心不染著,名為無念。
[頓悟法語 九十九]
如來聖教, 只明如今, 鑒覺自性。禪宗宗旨在於明心見性。涅槃經云: 見性者,不名眾生; 不見自性,是名凡夫。歷代高僧云: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見性者念一句佛, 遠勝過無見性之人, 念百千萬句的聖號。見性念佛─ 以無生法忍念佛者。 不見性念佛─ 以生滅心念佛、 有得失取捨之心。
[頓悟法語 一OO]
心在何處? 汝問我的,即是汝心, 我答汝:即是我心。 我若無心,因何解答汝! 汝若無心,因何解問我!
問我即汝心。從無始劫來, 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處, 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頓悟法語 一O一]
自己靈覺之性, 性即是佛,非凡聖所測。自己靈覺之性, 性即佛,離性無佛, 離佛無性,性佛不二。性─非聖人, 凡夫所能推測了知。武帝問達摩: 朕即位來,造寺、寫經、度僧, 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 武帝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答: 此但為人天小果, 是有漏之因,而非實也。 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答:廓然無聖。 武帝問:對朕者誰? 達摩答:不識。
[頓悟法語 一O二]
見本性為禪, 若不見本性, 即非禪也。禪宗以明心見性為正宗。六袓云: 但論見性, 不論禪定解脫。【見性】
性不染世緣、自性解脫。不見性:妄心意識,染著世緣,沉淪生死。 一.世間禪:四禪八定。
二.出世間禪。
三.出世間上上禪。坐─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禪─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禪─外離相為「禪」。 定─內不亂為「定」。佛經云: 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頓悟法語 一O三]
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 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 菩薩與佛,未曾生心, 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 非有非無心,名為中道。凡夫執有(色)─沉淪生死。 二乘人執無(空)─□真涅槃。 佛菩薩行色空不二─於生滅中,悟不生滅。非有─悟心是幻有 非無心─不墮入斷滅論,不落入沉空守寂。佛生心能自在,於空亦能自在。
[頓悟法語 一O四]
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過患, 即是自性不動,雖動亦靜也。念念分別外境,了知五欲六塵, 而心不動,名之解脫。雖動亦靜。迴光返照,於自性中念念見性,名之為佛。分別外境,心外求法,名之外道, 累劫成道,終無是處。六袓云: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歷代高僧云: 不管別人對不對,我自己一定要對。
[頓悟法語 一O五]
動而永寂,眾生即佛;寂而反動,佛即眾生。在動中能不被動境所轉,而心得自在,名之為佛。凡夫在寂靜中不能自在, 謂之寂寞、無聊....。 不能體證寂靜殊勝妙樂。
[頓悟法語 一O六]
動靜一如,並非理悟,應須證得,超越動靜, 即名聖者。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窺基大師公案廣欽老和尚入定三個月,弘一大師三彈指出定公案
[頓悟法語 一O七]
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 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迷時亦是人 悟時亦是人
意境世界不相同。迷時─妄想意識,是非顛倒、黑白混淆。 迷妄生活,受苦的世界。悟時─自覺的生活, 是非善惡分明的世界。清涼解脫的境界。悟性─心能役物、心轉境─自在─解脫。迷性─境轉心─不自在─生死。
[頓悟法語 一O八]
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華嚴經云: 法身恒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 示現種種形,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頓悟法語 一O九]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六袓壇經云: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 念念相續不斷,名為束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 即是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心不住一切法、一切境,心體當下顯露。大空大有、小空小有、不空不有。
[頓悟法語 一一O]
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菩薩修行不能離開現有的世界, 不能破壞現象界,在現象界得解脫。維摩詰經云:眾生是菩薩的道場。眾生病是菩薩病。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不住無為: 證空不住空,證涅槃不住涅槃。流露大慈悲心故。
[頓悟法語 一一一]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無相故。 不可以心得,心無相故。不可以性得, 性即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便得佛, 不可以無相更得無相,不可以空更得空, 不可以道更得道,本無所得,無得亦不可得, 畢竟無法可得故。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大般若經云: 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 隨順世間假立名字,故稱為佛,非為實有, 若有若無,不可得故。
[頓悟法語 一一二]
菩薩不捨生死、而入涅槃, 因為生死性與涅槃性不二故。生死是凡夫因地,涅槃是聖人果地。菩薩悟入生死之性,與涅槃之性並不是兩種東西, 是同一性,只是迷悟,染淨差別。 所以,不捨生死而入涅槃。涅槃有四種層次:
一.有餘依涅槃。
二.無餘依涅槃。
三.無住處涅槃。
四.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頓悟法語 一一三]
青山幾度變黃山,浮世紛紛非總千; 眼裏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古德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先除年少後除老; 中間光陰不多時,又有炎涼與煩惱。
[頓悟法語 一一四]
忽然忘心境時,大地山河透脫機, 法王法身全顯現,時人相對不相知。開悟高僧云: 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 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法王─是佛的別名,佛於法能自在,故名『法王』
[頓悟法語 一一五]
色即無色,名為達色;有即無有,名為達有, 生即無生,名為達生;法即無法,名為達法。證悟空性的道理,是轉凡入聖關鍵所在。大般若經云: 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住十方界, 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 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佛又稱為空王大般若經云: 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 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 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頓悟法語 一一六]
非即無非,而不取無非, 名為通達佛道;心即無心,名為通達心道。空與色是相互依存,離空無色,離色無空, 空色不二,是諸法本來面目─是名通達佛道。佛經云: 何謂無心?分明萬法而心不染著,名為無心。小乘:沉空守寂,萬念不生,名為無心。
大乘:分別萬法而心不染著,名為無心。
[頓悟法語 一一七]
我即無我,不執著無我;生即無生, 不執著無生,名為通達佛道。無我是建立在我之上,而說無我, 離開我無我不可得。因為我當下是空性, 所以我是無我。
[頓悟法語 一一八]
眾生本具佛性,如水與冰,無水即無冰, 眾生之外無佛,眾生不知佛在近處而遠求, 如在水中卻叫渴。迷時心外求佛,累劫不見佛。 悟時心即是佛,不離方寸可見。
[頓悟法語 一一九]
不發凡夫心,不發二乘菩薩心, 不發佛心,不發一切心,是名真發心。發心有四義:
一.希望。
二.目標。
三.力量。
四.鞭策。無心四義:
一.自在、清涼、解脫。
二.無心無不心。
三.三明六通具足。
四.三藏聖典圓滿─修所得故。
[頓悟法語 一二O]
凡夫見第一義諦當作世俗諦, 聖人見世俗諦當作第一義諦,迷悟有別故。第一義諦各宗派看法有別
一.天台宗─諸法實相。
二.律宗─守三業清淨、即解脫。
三.唯識宗─轉識成智,智為第一義諦。
四.性空宗─悟證諸法空性為轉凡入聖關鍵,空是諸佛眼。
五.禪宗─明心見性,見性為第一義諦。凡夫:以不生滅之心為生滅心─迷。
聖人:以生滅心為不生滅心─悟。
[頓悟法語 一二一]
心無異相,名為真如。
心不可改,名為法性。
心無所屬,名為解脫。
心性無礙,名為菩提,
心性寂滅,名為涅槃。真如、法性、解脫、菩提、 涅槃─名詞不同,目標意義相同。佛說真如、法性、解脫....這不同名相, 是度不同,根機眾生,度生角度非死板板, 是活生生,法無定法,應機則宜。一切法皆是假名施設, 到正覺彼岸,諸法不可得。心性無礙是菩提。 心性寂滅是涅槃。 心無所屬名為解脫。
[頓悟法語 一二二]
迷時人逐法,悟時法逐人; 悟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高僧云: 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途; 路途一旦明,生死一起休。古德云: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世事盡乃見,人情淡始長。
[頓悟法語 一二三]
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滅盡一切煩惱,度脫生死苦海。涅槃:是四聖人所共證,所得的皈宿。生死有兩種:
一.分段生死。
二.變異生死。法華經云: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頓悟法語 一二四]
堂堂大道赫赫分明,人人本具, 箇箇圓成,只因一念差,現出萬般形。堂堂深奧三藏十二部聖典,是令人走入開悟證果的寶筏。 三藏聖典是令人,走向明心見悟的要階。佛於菩提樹下云: 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執著遮覆
若無無明妄想執著,如來智慧法相,自然顯露。
[頓悟法語 一二五]
菩薩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捨, 能知聖凡一等,空色一般,善惡一體。開悟聖僧云: 佛法與世法,本來無二法。 心善是菩提,心惡是夜叉。佛經云: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頓悟法語 一二六]
佛與眾生本無異相,只因迷悟有別,遂有殊塗。佛性人人相同,造業不同,果報就不同。
[頓悟法語 一二七]
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順逆境界, 心即安然,不隨萬境所轉。禪宗以見性為正宗,見性即是禪定, 順逆之境心不動,名為禪。凡夫累生累劫不見性,被境轉─故有生死。 諸佛菩薩見性、了知諸法空性,不被境轉─故了生脫死。
標籤:
瀏覽次數:
86
人氣指數:
286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恭祝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七月普渡法會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