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十九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一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主講

Keying‧河洛語翻譯: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今,共修莊子的《南華經》。

上集,都差不多在說:有你才有我、有這個才有那個、有上才有下.....萬事萬物,都是一定要公母一對才有辦法存在。這個道理,我相信連續聽那麼久以來了,大家的腦海裡面難道都沒有這種概念嗎?你若是有這種概念的時候,為何懂得這種道理,你卻沒辦法不要去做選擇?這就實在是很奇怪,因此我在說:你們的頭腦裡面,可能真的被人設定不要去接受,這種不要選擇的公式,所以聽歸聽一樣也是做利害、得失、比較的選擇。很奇怪,沒有關係啦!要打破被人鎖定的這種公式,它的方法就是不斷、不斷....地叮嚀,用正確的道理,才有辦法消除這種眾生明知道沒辦法去做的公式,而大家絕對不要煩哦!因為還有兩三天,都還繼續在那裡論這種相對的實相,沒有這樣一再叮嚀,將這個對待拆得非常詳細,你們懂得這個道理,也還是一樣沒辦法去應用,所以一再重覆補充說明,是我認為破除這個公式最有效的方法,所以繼續聽下去:

「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光是聽這些經文大家就知道,今天還在這種對待裡在這裡論,因為後面還有更深入、說得更詳細,讓大家了解「對待中的對待」,這樣加強你們對萬物對待,才有辦法生存、以及對待中的對待,對待中的對待裡面還有對待,這就是「一本散萬殊」的奧妙,其實你若是看清楚之後,當下「萬殊就歸一本」了。「修道」就是修這個「一」,當然不要再捉話柄了。說:「一歸何處?一歸無。無歸何處?無歸有。而有歸何處?有歸無....」所以世間一切的道理,就是在此好像在繞圈圈一樣,但你若願意繞,順應這個圓圈圈在繞,你們就圓滿了;而你們就是不順應這個圓圈圈,我們眾生被設定的慣性,是愛走直的,你若是走直的話,它就有一個起點,就變成有一個終點;若是圓的,它就無起點也沒有終點,為什麼呢?因為起點就是未來的終點。

我們看萬物若都能夠看成是一個圓,不要看成是直的有始終的,你想這是什麼樣的境界?就光是用想的你就會發現到:若是這樣保持這種心境,確確實實所謂的對待,完全都包容了,因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好就是壞,壞就是好,你心境若是這樣的話,就沒有選擇了,好壞都沒有了,這樣你的心是不是能夠很清靜?當然在「清靜」中它就會生「定」,「定」就會生「慧」,「智慧」就是這樣生出來的。我這樣婆心苦口一直強調,就是要讓大家有辦法,將思考力變成一個圓,思考力變成一個圓,就是我們已經達到圓滿的境界,圓滿這樣讀,大家較無法去感受到那麼強烈。要說圓滿,就是「有圓才能夠滿」、「有滿才會足」,所以「修道」只在修一個「滿足」而已,若是你的心境隨時都滿足,你就無缺陷,無缺陷就等於無煩慮苦惱,你說對不對?

所以忍耐一點繼續來聽:有這個才有那個、有這裡才有那裡、有男才有女、有上才有下、有右邊才有左邊、有前面才有後面....你看這若是要唸,唸三個月還唸不完,算起來唸你們幾天而已,你們的耳根還算是清靜,就是因為這種原因才說「彼是出於此」,此一樣也是出於彼:有離別才有相逢。如果沒有離別,怎麼有辦法有相逢的名詞呢?一樣啊:就是因為有相逢,它就一定有離別,所以相逢、離別它是互相依存的,若是這樣的話,你們為何要相逢時那麼高興,離別的時候那麼傷心呢?現在懂得這個道理之後,相逢若是高興,離別若是傷心,你就實在是太愚癡了!因為沒有這個離別就沒有未來的相逢,有相逢就一定有離別的,若是這樣認真算,應該是「離別」比較好?因為離別是在製造下一次相逢的快樂;而相逢你說高興?但是它已經埋有要離別的因素在裡面了,就是說相逢的高興裡面,已經有要離別悲傷的因素藏在內中了。所以相逢不必高興、離別也不必悲傷,這樣你的心是不是都沒有受到相逢、離別而來影響?!道理就是在此、心境的把持就是在此,要捉對了、要捉對了....。

所以說,這個道理就好像生的時候,就有了死的因素在裡面,所以生等於向著死亡在前進,死它有生的因素在裡面,所以死就等於向著生在前進,若是這樣,換我再次問大家一次:這樣是生比較好還是死?生是向著死亡在前進哦!死是向著生在前進哦!這樣生死是不是都等於一樣?既然等於一樣,為何要生的時候高興得很,又從滿月就開始做....接著週歲又發紅帖子,死的時候啼啼哭哭?道理懂了之後:生也是一樣,死也是一樣的心境,這樣你的心就清靜了。我們要的就是這個。

所以說:世間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可以、所謂的不可以、也沒有所謂的肯定、也沒有所謂的不肯定,因為萬事萬物所顯現的,它就是「陽中包陰,陰中包陽」。所以聖人祂就是已經明察這種實相了,因此聖人不做選擇,聖人祂是順照著天然的法則去隨順它,祂不會像我們凡夫去掙扎。這句「是以聖人不由」,聖人不要去做選擇,因為他們知道實相了。「而照之於天」它就是這樣,祂們就都順應著天然的法則,也就是順應大自然的法則。
你們今天開始試試看,試試看發生在你們身上的任何一件事情,你們都不要去分好壞,就試一天就好了,你就一定有一天的那種清靜的境界,你時常保持這樣,習慣就成自然,你們就能順照大自然的法則了,聖人祂就是那麼如實反應這種「自然真情」的流露,祂不像我們世俗凡夫墮落在好壞、是非....對待的選擇。下面說「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就是我時常在唸的,現在唸到古文,你們聽到沒辦法馬上就理解,今天你若是用到我平時,時常在我的節目裡面所在說的:陰啊、陽啊、陽中包陰、陰中包陽。這就是說「彼亦一是非」,這個「是」裡面它就包含了「非」,所以這個「是」,它就「是一是非」;這個「非」裡面也包含了「是」,所以這個「非」它也「是一是非」。相信這種解釋,大家在聽就會說:哦!這樣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是難道真的「是」,這個是裡面有「是非」;這個「非」裡面有「是非」,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或是不是真的是這樣的?這是後面還有一種的反問「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難道真的有這種所謂「陰中包陽,陽中包陰」?不管有沒有,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們是與非都包容起來,讓它變成一對,就是因為它有一對,所以我們才能夠真實的擁有,因為有一對它才能夠生存、它才有那個生命力,就要有辦法不要去分,不要變成對待去接納起來,這是「道」的重點哦!

你若是沒有這種概念,你就沒辦法將世間萬物將它看成是一個圓,也就是用圓滿的心來接納起來,你若是有辦法不要去分,什麼事情看起來就是那麼圓滿,這樣你們才有辦法順應大自然千變萬化的節奏、才有辦法去所謂與宇宙的脈動合而為一,達到無窮無通的境界。所以這個道理那麼簡單,它能夠順應於無窮無盡的道理,為何你們沒辦法呢?這就是你們需要一再來問自己這個問題。你常常問,可能就能解開,我們明知道,而為何沒辦法入我們的腦海,變成我們二六時中的概念呢?這個謎題,要靠你們大家自己去解開,要不然你沒有去接受這種圓滿、包容的概念、你就沒辦法順應大自然的脈動。所以說:既然也沒有所謂的窮,也沒有所謂的通,最好的就是用那種好像一面明鏡,來自然反映一切事物,就是將我們的心化成好像一面明鏡,顯現在我們心境的,我們都清清楚楚了解這是鏡中花、這是水中月,這樣你才能夠達到所謂的「船過水無痕」的境界,要不然你們就容易陷入這個「是」裡面無窮的變化、以及「非」裡面無窮的變化,而來迷惑了。選擇「非」就等於選擇「是」、選擇「是」就等於選擇「非」,這有時候,連我也說得....到底該如何更深入,有辦法說得讓你們印象非常的深刻,聽完馬上就能夠應用在你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可能我的辯才不到那裡,所以我們必須要共同更加努力。

但是莊子是一個悟者,他又更深入要為我們指出這種「陰中包陽,陽中包陰,在被包的陰陽裡面,還有陰陽,各陰陽也是又互相依靠而來生存的」,當然這段經文我先來恭讀之後,再來為諸位白話解釋:

「以指喻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無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於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這一段經文,光是聽到前面這些「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接著「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無不可。」光是這些,就讓你們聽得亂糟糟了,若是要這樣一句一句解釋,你們聽起來會感覺與前面好像一再重覆,本來說法就是這樣,讓你加深印象,在這種可也可以、不可也不可以、可以也不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在這裡面要讓你們自己去量出所謂的中道的心境,根本就沒有必要被這些文字,把你們搞得複雜了,這是為了說法,我忠於《經文》的解釋,要不然這些我前面已經都重覆好幾遍了,問題在這一段他又有更深入的比喻,而這些比喻後面,所含藏要傳達的訊息,你們要記得,我也只能夠借用佛家所說的:佛是眾生,眾生是佛。你們用這個角度去做思考,可能那種個中的滋味,就比較容易品嘗出來,因為這個很難用言詞去表達的,也是在大眾媒體,比較難以用言詞說得清楚就是因為這種原因,我卻有所保留;不是留一手哦!是怕說讓別人聽了,萬一誤導了,這就實在是罪過、罪過了!

前面說「以指喻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這若是要以字文下去解釋:前一個「指」就是在指這個「指東西」,這個「東西不是這隻手指頭」,這樣來解釋大家無法去意會的,我現在將「重點的精神」說出來,擺脫經文、文字死硬硬的解釋,我首先借用鄧小平他的政治部份的概念,他說:黑貓白貓都是貓,只要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大家聽起來,這是他站在一個政治家,對於他在用人他沒有去分黑白,白貓黑貓都是貓,我要用你主要的目的,就是你要會捉老鼠,所以只要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並不在所謂的白貓、或是黑貓、或是花貓,這是他站在政治角度用人的邏輯說法;我現在要借用來比喻剛才的「以指喻非指、以馬喻非馬」。

聽得這樣有夠苦澀的內意,這些話有一個盲點,它的盲點在哪裡呢?會捉老鼠的不一定就是貓哦!你們要記得:會捉老鼠的不一定就是貓。這個當然人家他說這句話,是用人的邏輯論,我把它借用在道法上面,就是我現在要說「以指喻非指,以馬喻非馬」的《莊子‧南華經》,要表現傳達的道理。裡面說「以馬喻非馬」就是說,這隻白馬只不過是所有的馬其中的一種而已,白色的馬是所有的馬其中的一種而已,所以不能用這隻白馬,來涵蓋所有的馬,不能用小部份來代表大部份,因為這個小部份,它只不過是大部份其中的一部份,所以不能代表這是對的;可是你也不能說,這隻白馬不是馬哦!它雖然不能代表,但是你也不能說:這隻白馬不是馬。我看大家停幾分鐘,好好再想一下,想想這個《南華經》:以指喻非指,以馬喻非馬的這種意境。

我看我還是用手指頭來做比喻,這五隻手指頭你若是個別來說,都能夠稱為手指頭,合在一起你若是要去分,它就有五種不同的形體與名稱出來,這隻稱為大姆指、這隻就稱為食指、中間這隻就叫作中指、它旁邊這隻叫作無名指、再下去的這隻就是小指。你不能用大姆指來代表另外這四隻手指頭,因為一隻手,五隻手指頭是一定的,不能用一隻來作為其它的代表,但是你也不能說大姆指不是手指頭哦!用大姆指在比喻,實在是讓人搞不清楚;若是用白馬牠不能代表所有的馬,但是你也不能否認白馬不是馬哦;現在是用小部份與大部份來做對待,後面它接這句「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重點就是在此,小部份不能代表大部份,但是大部份裡面一定有小部份。所以你若是要了解天地,其實你好好了解你自己,你就能夠了解天地了,難怪《道經》上面有說: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我們人本身就好像一個小宇宙,我們是大宇宙其中的一小小小小.....的部份,但是從這個最小的部份,我們就有辦法去了解那麼浩瀚,讓我們看起來好像變化無窮的宇宙了,用我們這個那麼小的個體部份,就能夠了解那個大部份了,所以你若是要了解一切的馬,其實光是以白馬下去研究,以白馬下去研究,就差不多都能夠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是在此。

所以「道法」一直都叫人「向內,不要向外」,因為向外實在是太廣大了,然後會變成一種空洞,比較無法掌握,你若是向內縮得小一點,當然就能夠看得比較清楚了。這個概念,我希望我們這些同修大德,一定要把持起來「向內」。向內觀察,你就等於在觀察一個大宇宙了,東西集在一起都替你整理好了,這樣來研究,當然就能夠比較清楚了,四散了就會感覺很沒有系統,比較會有那種無法掌握的感慨,所以你若有心要走這條道路,我現在所說的這些道理,他說「天地一指而已,萬物一馬而已」,你要了解馬的習性,你研究白馬、研究黑馬都可以,甚至萬物同一理。要大,大到無量無邊的宇宙;而小一粒原子,它內在所包含的,就是與整個宇宙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的,所以這句話說「放者彌於六合」,「放者彌於六合」,放大就像一粒宇宙那麼大,若是縮小下來,就退密於藏,縮小到我們眼睛肉眼看不見。所以《佛經典》裡面說:一粒粟仔藏世界。有的人感覺,這種說法太過於玄了。不要說「一粒粟仔藏一個世界」,「粟仔還看得見哦!」,那個「看不見的原子,它裡面就具備整個宇宙的理在裡面了」,所以,它雖然是一小小小小的部份,可是這個小,就是有這個小,你才能夠去了解這個大,用這個小來了解這個大,所以你說:小不能代表大,因為它是一部份而已,但是你不要疏視這個小,沒有這個小就沒有這個大了。這樣,我想大家應該聽到這裡,已經理出「以指喻非指,以馬喻非馬」。

前面感覺摸都摸不著頭緒的說法,不管他了,不管他說可或是不可,反正這是人定的、路你們要記得是人走出來的、萬物的名稱,是我們人去取出來的,要記得哦!這是重點,這是重點。這都是我沒有說的重點,可以不可以是我們人定的、路是我們人走出來的、萬物的名稱是我們人取出來的這是重點哦!所以哪有所謂的對與不對?哪有所謂的是與非?這都是我們人去定的,人有那麼多的族群、有那麼多不同的生活環境,所以我們不能以我們「河洛人」的生活方式,來說別人的生活方式不對。我們若是用我們的生活方式,來說別人那是不文明、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對,在他們那邊的角度來看,他也認為你們的生活方式不對,他若是承認你的生活方式對,他就要改過來跟你一樣了,人家他們不要跟你一樣。就是因為他們環境的生活方式是這種形體的,他們感覺比較舒適,所以他們那裡的人認為說,他們的生活方式這樣才對;我們這裡的人認為說,我們這裡的生活方式才對,到底是誰對呢?可說是全部都對,也可說是全部都不對。道理就是那麼簡單,是我們人去定的,因此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我這樣一直想要說,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用這樣說啦:

就好比在演一齣戲,戲棚上所演的,是依照你的劇本去扮演你的角色,去扮演你的角色就對了,不是你願意的,你本來不想要這個角色,但是這不是你能夠自主的,你認為我這樣演比較不合適,我是不是能以自己的意思來演行不通的因為有導演在,那個導演,就是我們這幾天在探討的那股力量,有導演在,是導演叫你來到這裡的時候,要做什麼事情、要做什麼表情、要做什麼樣的動作....所以在戲劇裡面,你若是做什麼事情,如果要定罪就對了,應該要定導演嘛,因為我不要這樣,但是導演就是叫我要這麼做。

這種解脫法門不說,大家無法從諸苦之中解脫出去,要說又怕大家誤會了,所以有時候都說得很猶豫,實在不是我說法的慣性,所以難怪說,在過去到菩提門「面對面共修」的這些同修,他們就能夠聽到我這樣,勢如破竹嗄嗄叫,都不必猶豫的說道方式。因為既然都集合一起在共修了,基礎都打得很穩了,所以我說的道理就不會誤導出去了,我現在顧慮的,這是大眾傳播媒體,因為電視機前共修,每個人入道法的時間有長短,而且基礎有高低,所以我有時候說出去的道理,怕別人聽了會去誤會,所以我才會有這種用暗示性的。用暗示性的,這也是這一段我在說「相對性的齊物理論」,後面所要表現的,像我這樣說《南華經》與你們在聽《佛經》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不能用道教代表一切宗教,但是我們也不能認為佛教就代表一切的宗教,任何宗教,它都是傳達一樣的信息,也就是指出「諸法的實相」,大自然的法則叫我們去順受,這才是真正正確的宗教,這樣是不是一樣呢?

白馬牠不能代表所有的馬,但是牠也是馬,你要研究,你就從白馬這裡研究,你也知道馬的習性;你從黑馬的身上去研究,你也是知道馬的習性,你從花馬的身上去研究,你也是知道馬的習性。希望這樣說,大家的包容度,尤其是宗教信仰的差別心,先能夠去除掉?

在此恭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平安,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85    人氣指數:85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莊子南華經 第十九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一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