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蔥類
種植:稍覆土土壤酸鹼值6.0-6.8之間,發芽溫度15-30度,生長適溫:15-30度,株距5 -15 cm,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與粘壤土均可栽培,採收時可留莖約2 -3公分可連續採收。
葉蔥小檔案
科 別:蔥科
原 產 地:西伯利亞、中國西部
生長適溫:15~25℃
盆器栽培:深度15cm以上
適合土壤:葉蔥對土質不挑,但需要排水良好。
種植株距:10~15cm
日照條件:全日照
播種適期:春、秋
種植step by step
◎播種
播種時每隔1~2公分播下1~2粒種子,發芽長出本葉後,在小苗過度擁擠的地方進行間拔。家庭種植時,因所需量少,可採點播或條播方式直接種於深度15公分以上的盆土中,因為生長適溫的問題,建議在秋天(9月後)播種。
◎移植
較大型的葉蔥可使用穴盤來育苗,待小苗超過10~15公分高時進行移植,育苗期間在本葉長出後,即可每隔10天適度施以稀釋500倍以上的液肥。移植前事先將適量有機肥(盆土總量的1/10以下)混入盆土中。接著每隔10公分挖一個2~3公分深的植穴,將3~5株葉蔥合植在同一植穴中;為了防止剛移植的小苗傾倒,可適度培土。
◎照顧
隨著葉蔥的日漸長大,當土面露出葉鞘(蔥白)部分時可進行培土,即將兩側土堆高至葉鞘下緣部分;盆植時的培土動作,則建議直接添加新土。隨著培土的進行,可順道追肥。
因為生長適溫的問題,在冬天寒流期間應將盆植的葉蔥搬至避風處,或者在寒流強烈時,用大的透明塑膠袋將整個盆器套上。在夏天時,則必須將其搬至有遮陰但光線明亮的半日照環境,或者在盆器上架設白色紗網,並於太陽下山後在葉片上噴水,防止葉片乾硬。
◎採收
葉蔥的採收分兩種,一般採收通常在葉蔥高度超過50公分時整株拔起使用。另一種是使用細小的珠蔥,可以在葉蔥長至30公分時,從距離土面5公分處割取。家庭栽培時,在葉蔥成熟後(株高50公分左右時)也建議使用這種方式。如果在採收後立即進行追肥,不久後便會有新葉重新長出;但要注意的是,採收後因而裸露的葉片中空部分,在澆水時要避免將水注入其中而造成植株腐爛。
另外當蔥的花芽分化、結苞、開花時,蔥葉會自動轉硬,這時便不宜食用。
葉蔥速成栽培法
為了快速收成葉蔥,在購買市售帶根的葉蔥回家後,除了食用的部分外,可以留下幾株較小的葉蔥來進行移植栽培。栽培時視蔥的大小,一個植穴中種入1~3株不等。
種植蔥的步驟
(一)整地:
整地前先施用基肥,用耕耘機拌入土中混合均勻,然後用培土機(曳引機)做畦。地勢較低窪、排水不良,畦高宜較高;地勢較高、排水良好者,畦高可較低。做畦後畦上舖蓋稻草(兩層),可以1.防止雜草滋生2.冬季可保溫3.夏季兼可降低土溫,減少水分流失,防止土壤被雨水沖刷。
(二)定植:
選擇無病蟲害且生長強健之種苗1、2根,勿切除蔥葉,剪掉根毛,每穴種植2至3支,種植株距15公分。種植時用植蔥器插入穴中(引洞),深度與蔥白長度相同即可。夏天溫度高時植穴宜淺,約15公分即可,秋冬溫度低時植穴可深達20公分。種植時應選擇陰天或陽光較弱之天氣,以減少陽光直接曝曬,提高成活率。蔥苗植入穴中後不必填土壓實,一方面可省工,另方面可避免根部或蔥苗遭擠壓而受傷。
(三)土壤及施肥管理
定植後每隔約20日施追肥一次共約四次。青蔥根部非常怕浸水,如遇豪雨,應注意排水,否則發育不良,甚至腐爛死亡。青蔥忌連作,同一塊土地連續栽種三次後即需另覓地區種植,否則病蟲害將會日趨嚴重,產量下降。
(四)病蟲害防治
青蔥主要病害為菌核病、紫斑病及季節性發生之赤銹病,主要害蟲則為甜菜夜蛾、潛蠅、薊馬等。惟正確且適時施用農藥,可收防治效果,使植株健壯,產量品質均不受影響。
(五)採收及處理
分株扦插的收成日數約需90天,而種子收成約需270天,青蔥自田間採收時應避免太陽直射。採收時,握住蔥白,鬆動土後,才施力拔起。集貨後須以清潔的水清洗,去除老葉、受傷葉及土塊,否則以污染之水源清洗,不但無法清洗乾淨,反而增加雜菌感染率。清洗後宜儘速以冰水預冷,快速除去田間熱,以減緩呼吸、蒸散作用,保持青蔥之翠綠與鮮嫩。集運時利用紙箱包裝,可以減少青蔥之擦壓傷,同時藉由紙箱印刷,可標示產地,建立品牌。長途運送或貯藏應採取低溫處理,以抑制青蔥代謝作用,維持新鮮,調整市場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