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05981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作者: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日期: 2012.08.31  天氣:  心情:

蔡禮旭老師主講



假如這樣下來還不聽,那要使出最後的渾身解數,「號泣隨」開始,這是有典故。因為當初唐太宗輔佐他的父親在平定天下的過程,有一次父親執意要走這條路線,但是唐太宗可以預測到這樣去很可能會中了埋伏,會全軍覆沒。勸了很多次,父親還是不聽,當天要出發的時候,突然聽到帳外有個人放聲大哭。他父親很驚訝就跑出來一看,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父親一看也很感動,他用盡了全力勸他的父親。後來父親才改了行軍的路線,沒有受到埋伏,李世民這一哭,把整個唐朝的命運轉過來。所以我們要用對方法來勸誡。



我們先來看存心,假如我們勸別人,他不能接受,我們要反觀自己的心,是不是真心誠意希望他好,還是我們有那種控制的欲望?你一定要聽我的,假如不聽我的就很生氣。當我們是用這種控制的態度去要求別人改,他一定不容易接受。我們在教書當中也常常會有學生來告狀,說某個同學怎麼樣,某個同學又怎麼樣。當學生來的時候,我們會問他,你今天來說這個同學哪裡做錯了,你是希望他改過,還是幸災樂禍看別人錯了?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過,那你直接去跟這個同學講就好。所以學生也會看看自己的態度、自己的存心,這個念頭轉過來,往往他也很客氣去跟這個同學規勸。當然,我們也會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態度,當別人規勸你的時候,你應該如何回應,《弟子規》後面也教導「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所以引導孩子,當同學講出你的缺點,我們應該謝謝他,應該跟他說「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當孩子都有這樣的一種態度,就可以和睦相處。所以這個孩子去勸了另外一個同學以後,兩個人也很歡喜走到老師的面前來。



一來我們要先觀自己的存心,二來是態度,常常能夠色慈,顏色能夠溫和一點,言語也不要太尖銳,「怡吾色,柔吾聲」。再來方法跟時機也要注意,所謂「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規勸他人的時候,最好是在私底下跟他講,因為大人什麼最貴?成年人什麼最貴?面子最貴,都賣不出去。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要把什麼賣出去?要先把面子賣出去。當然我們規勸別人,也要顧及別人的感受,面子問題,好事可以公眾宣布,讓人家「見人善,即思齊」;要規勸別人的過失,要規過於私室。當你做出這樣的動作來,他也會感受到你處處給他留餘地。



《論語》裡面也有提到「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就是你的交情跟他還不夠的時候,所謂「交淺不言深」,不可與言而與之言,那你講錯話。但是「可與言,而不與之言」,我們已經跟他交情夠了,他有過失的時候,我們不告訴他,那就「失人」,我們就對不起這個朋友。所謂「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我們剛剛不是都背誦過了嗎?「過不規,道兩虧」,我們就有損朋友的道義。所以時機我們也要抓對。



最後是耐性,有些朋友要勸個三次、五次,有些朋友你可能要勸二年、三年,有些人要勸二十年、三十年,還有人必須勸到下輩子才有結果。我們敦倫盡分,我們是盡心盡力去做我們的本分,而不是求對方要馬上改變。所以我們要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執著對方一定要馬上回饋,但是時時要提起的是我們真誠的心。而當我們用這種無求的心、真誠的心去勸誡他,往往他回頭的速度會特別快,所謂「至誠如神」。勸誡,對父母還要對領導者,其實在五倫關係當中都有勸誡的本分,所以子應該勸誡父親,父母也要規勸孩子的過失。



標籤:
瀏覽次數:31    人氣指數:31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