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92973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沐明月清輝,話心語衷腸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與權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孩子長大了,我卻缺席了?
作者: 日期: 2013.04.12  天氣:  心情:
 心,

停留在那個冬天,於是錯過春暖花開的嬌顏。

再回首,春將盡。


  鳥兒嘰喳把春天歌唱,清風縷縷捎送著紅塵暖愛,

白雲悠悠舒展一方空靈,春雨綿綿呢喃醉人的情絲,

無盡鋪展的綠意跳躍在岑寂的雙眸。


  春意,

一派花紅柳綠笑意闌珊,無際的美麗,蔓妙輕盈,

生動地,鮮活地,拼命地,想要點綴一方素色心空,融化千年的冰封。


--xyf771107



孩子長大了,我卻缺席了?!
文/李四端


記得一部電影,內容描寫一位剛從事業頂峰墜落的父親,
他煩躁地想排除心頭鬱悶,隨著在家的時間增多,他意外地發現兒子竟然在時間流轉中悄悄長大了。

於是,他們開始在以前很難得才會碰面的餐桌、客廳、廚房,甚至是去醫院的路上重新開始認識彼此。
過去的相處猶如陌生人,父親只看見自己忙碌的事業,周圍的家人不過是偶爾回應的匆匆身影。
現在,父親每天盼望的是兒子下課回家後分享他在外面的生活點滴,那怕是再平凡不過的小事,主角父子依然充滿樂趣。

電影結尾,父親說出心中重拾親情的感激:
「過去,逢人談的都是自己。現在開始,我最想聊的全是兒子的話題。」

能夠把事業和家庭兩者都經營完美的人恐怕不多,但更多的父親(當然,
也包括母親)卻像電影中的主角,最後總是在懺悔中收尾。

「為什麼總是把工作擺在家庭前面?」最常聽到的答案:沒有收入那能換來家人溫飽,當然事業第一。

這道理我認為只說對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答案,其實是藏在心中那種唯我獨尊的自私欲望。
簡單說,對很多事業心極強的人來講,只有在家庭以外的世界裡衝刺,才能給自己帶來滿足。

碰過許多難忘情職場的父母親,他們對事業的狂熱,簡直就像面具掛在臉上無從隱藏。
當然,在那一張張把事業擺第一的臉孔中,我也看到了昔日的自己。

從早上醒來那一刻,我的心就已經飛到家外面去了。
一旦出了門,再回家至少都是午夜凌晨以後的事。辦公室的忙碌之外,下班的應酬更是重點。
總覺得沒有回家的必要,而且家裡自然有人會料理。
我唯一會自動早點回家的狀況是,累積太多天的晚歸,自責實在說不過去了。

因為放不開工作,總是有許多藉口可以從家庭生活中缺席,其後果必然是剝奪了和孩子的相處時間。


缺席爸爸補學分,越補越大洞
尤其第一個小孩出生,碰上自己猶在事業的衝刺階段,缺席狀況尤其頻繁,於是,我的懲罰隨之來臨。

眼看事業發展的果實越來越甜美,為了補償太多的缺席,於是我採取一次性補償法。
就是排出空檔全家出遊,以三到五天密集相處來補足缺席學分。
印象中,我們全家去了台東,但因為平常極少一起共餐,如今終於擠在同一張桌子,
突然間,我看不順眼兒子夾菜的姿勢,女兒吃飯的速度又出奇地慢。
於是這個向來習慣缺席的老爸開始數落教訓起孩子,罵完孩子罵太太,責怪太太教得太差。
一場難得的家人聚餐,最後卻搞得小孩啜泣、大人呼號,一頓飯吃下來,家人幾乎成了仇人。

親情的培養不可能靠速成,家人共處更需要投注時間與耐性,這些我完全忽略了。

還有一回,同樣因為陪家人的時間太少,基於罪惡感於是我選擇更遠的度假地點―夏威夷。
兒子那時已經進入叛逆期,我的雷達當然又是失靈,渾然不覺。
記得是下午五點左右,正是海天一色,夏威夷最佳的戲水時刻。
我和兒子就為了該不該戴泳帽下水這麼點小事,父子倆在游泳池邊大吵起來。
他的反抗叫囂讓我怒由心生,我要他什麼都別說,命令他立刻回旅館房間反省。

出乎意料地,兒子拔腿就跑向遠方,速度之快,讓我這老爸連追趕的腳步都跨不出去。
憤怒、困窘,最受不了的是面對孩子失控的挑戰,我站在原地放棄追他,內心有恐懼更有失望,不是為他,而是對我自己。

隔了一個多小時,兒子還是回來了。我只記得那天傍晚,我和他並肩坐在一個可以眺望夕陽的長椅上,
我對他說:「今後,我們不要再對罵吵架,永遠快快樂樂在一起。我們一起發誓做到,好嗎?」

當然,這份誓言父子兩人日後都沒百分之百做到。
但從那一天開始,家人,尤其是每天都在成長變化的孩子,他們的存在和重要性,
逐漸取代了事業在我心中的位置,往日忙碌的名利追逐,終於放慢下來了。


啟蒙階段用心陪伴最沁人心脾
不過別忘了,也有少數缺席父母,能藉著短暫的相聚時間,依舊維持親子間的良好關係。

我有一對夫妻朋友,當老公的從婚姻一開始就知道,他必須面對娶了個工作狂太太的事實。
小孩陸續出生後,太太的事業版圖拓展到國外,太太遠走他鄉打拚事業,留下二個孩子的教養,由男主人一肩扛起。
幸好先生的工作可以在家中完成,也幸好他還有一筆祖產,於是二個小孩和他渡過人生最親密相倚的歲月。

朋友最記得的是,早晨上學前,他一定煎顆蛋或做鬆餅,把小孩餵得飽飽的。

晚上入睡前,也一定和孩子們分享,白天大家分隔在學校和家庭所錯過的每分每秒。
可以說,在孩子的啟蒙成長階段,我這位做父親的朋友從未缺席。

當大孩子十二歲時,缺席的母親回歸家庭了。迎接她的是孩子們陌生的目光,和老公疲憊的身心。
沒過多久,這對夫妻走上離婚。相反地是,這回是丈夫要和小孩告別,
他要給自己一次在外闖蕩的機會,他的事業心終於也按捺不住了。

我聽到這故事,已經是他們夫妻離婚十多年後了。
先生的事業果然一帆風順,反倒是太太返家之後,專心當起單親媽媽,在小孩身上投下不少心血。
公平來說,夫婦兩人都當過一次缺席家長,不同的是,分別在小孩成長的兩個階段,幼年和青少年。
那他們兩人日後和孩子的相處因此有差別嗎?

父親帶些得意的口吻說,小孩和爸媽都很親,唯獨媽媽常常抱怨說,
凡是生活上有什麼重大事情,孩子一定是先請教爸爸。
就算再怎麼隱私的祕密,也會和爸爸分享,媽媽總是落在後面,這說不出來的親疏之分讓媽媽最傷腦筋。

媽媽在小孩成長的後半段也算是稱職盡責,甚至還因為前半場的缺席,媽媽表現的更加努力。
但她就是想不通,為什麼夫妻兩人享有的親子關係如此不平等,只因為她缺席那最初的童年嗎?

親子關係的緊密與否和相處時間的多寡一定有直接關連,投入越多,回報自然也會多。
不過,是不是用對方法,真誠付出與否,以及陪伴孩子人生的哪一個階段應該也有關鍵影響。

工作忙碌的缺席父母,不見得就必然是不好的爸媽,
但若缺席太多,或在孩子成長的緊要時刻缺席,那就真的很難再有補修的機會。

本文出自《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最讓爸媽沒輒的25個親子溝通囧問題》今周刊


標籤:
瀏覽次數:80    人氣指數:1280    累積鼓勵: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沐明月清輝,話心語衷腸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與權力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