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68107
 jkevin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用價值磨練你的人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成功!管你幾年級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錯一點更好
作者: jkevin 日期: 2013.02.02  天氣:  心情:

上個禮拜,我見識了台灣錄音師的「修養」。



「先唱兩遍,開嗓之後,我們一句一句錄。」錄音師一邊調整麥克風,一邊對歌手說。



「一句一句錄?」歌手問。「可是我比較習慣從頭唱到尾-」



「那樣反而辛苦!」錄音師回答:「我們把每一句重複錄幾遍,再挑最好的部份剪在一起,比較有效率!」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歌手就這樣把整首曲子分段唱了幾十次。好不容易錄完之後,錄音師便開始「挑take」,在電腦上播放同一個小節,分別聽每一次錄的vocal,反覆比對,再標出最完美的段落。



真是「慢工出細活」啊!幾乎每句歌詞裡的每一個字都如此篩選,我早已聽到沒感覺了,錄音師竟然還樂此不疲地點著滑鼠。只能說,他對「修音」實在很有「修養」!



以上的過程,不只在台灣,其實已經成為全世界慣用的錄音方式。用電腦剪接方便又準確,無論修幾次也不會影響聲音的品質,就算一般人也能錄出一個perfect take。



問題是,聽到那修完的vocal時,我雖然同意timing、音準、技巧都滿分,卻覺得少了些什麼-印象中曾經有幾個讓我起雞皮疙瘩的地方,現在全「順」了,只是漂亮歸漂亮,卻不夠大氣。



所以我想: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一定是失去了什麼。



在用盤帶錄音的早期,「剪接」真的得用刀片和膠帶,所以很多樂手寧可把整首曲子一口氣錄完;如果問題不嚴重,就讓它過關。Beatles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的唱片裡常有凸搥的聲音,放在這個年頭早就被修得一乾二淨,但他們連一支鈴鼓掉在地上都照樣錄進去。無傷大雅的小失誤,反而增加趣味,甚至成為特色。



就因為現場無法修剪,所以演唱會總是那麼的精彩,one take only!觀眾所期望的不是跟CD一樣的演出,而是一個新生命。舉例來說,如果主唱在副歌的某個高音破了嗓,他可以稍微停個半秒,然後再飆那個高音,甚至把它拉得特別長,告訴大家「你們看!我可以辦到!」



爵士鬼才Jason Moran說得好:「爵士沒有『彈錯』這件事。當你彈錯,就再錯一次吧!但第二次把它轉為宣示!」



這段話聽起來很玄,但我相信每一位成熟的音樂家都懂,甚至會在演出中運用這個道理。身為聽眾的我們也懂,所以能被不完美的演出感動,因為在那彌補和轉折的呼應之下,我們聽見了表演者的用心。



一張錄製好的CD,當然應該反映表演者最佳的狀態,只是不能因為修得太細而失去自然的感動。如同名錄音師Dave Pensado,在記者問他為何保留了一點雜音時,淡淡一笑說:「因為那個take比較誠懇。」



做任何藝術,我認為那都應該是最高目標:誠懇。



【讀後感想】:
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一定是失去了什麼,東西總是要有點缺陷和現實感才能使人,更能接受和喜愛它,過度完美 反而失去該有的味道

標籤:
瀏覽次數:58    人氣指數:258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用價值磨練你的人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成功!管你幾年級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