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亡之後的生命怎麼樣?如果說人死亡之後很痛苦,一般人可能會生起怖畏的念頭,擔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慘的境遇,如此一來反而不能認清死亡這個必然的實相。如果說死亡之後安詳寧靜,也許有人會誤以為既然死亡很好,那何不早一點死,以求得解脫呢?因此以中道的立場而言,死亡是:「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 過去有戶大富人家,晚年得子,賀客盈門來祝賀,有位禪師也接受了禮請,禪師不但沒有慶生的喜悅,反而號啕大哭。員外大惑不解,問他: 「禪師,您為什麼如此哀慟呢?」 禪師憂慼滿面地回答說: 「我悲傷你家多了一個死人!」 在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轉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憂喜? 一般人看到百齡以上的古稀老翁,總會祝賀說:「祝您活到一百二十歲!」每年九九重陽節時,各縣市政府還會特別表揚當地的人瑞,為他們的長命百歲祝嘏。但是我們如果細加思考的話,一個人活到一百二十歲果真可喜嗎?如果一個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他一百歲的兒子染病死了,甚至八十歲的孫子也相繼去世了,更可悲的是連六十歲的曾孫也不幸撒手塵寰,這時一個白髮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飴弄孫的快樂,反而要老來孤獨無依地目送自己的兒孫一個一個離他而逝。因此,長命百歲有時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況且長壽而孤苦、衰老、痼疾纏身,更是人間苦事。 長壽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憂懼。一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產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像,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可以到處海闊天空,悠遊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對於這必經的大限之期,我們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恐呢?下面以四點來說明:
生死事大,世界各地因為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對於死後的葬儀也各自相異。在屍身的處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立葬等不同的方式;在屍身的保護上也有冷凍、風乾、尸解、木乃伊等種種不同的方法。而佛教對死後的處理方式,也有一些原則和其他宗教大異其趣。例如,人死之後八個小時內,最好不要隨便搬弄他,也不要哭出聲。 這是因為人的呼吸剛剛停止、心臟不再跳動時,理論上可以宣告死亡,但他的神經系統和腦部還在運作,神識裡,還殘存著某些知覺,實際上還沒有完全死亡,移動他,會引起亡者身體的不舒服,容易引發痛感,而生起瞋恨心。因此,不管他的姿態是躺、坐、還是側著,都不宜隨便搬動,也不急於幫他換壽衣。 所以人往生之後,最好以助念來協助亡者繫念佛號,幫助他往生善道,千萬不要哭出聲來,忍不住哭出聲時,也要避開,因為亡者的身軀雖然已經僵冷,但耳識還未完全失去功用,聽到親人家屬的哭聲,心裡容易留戀割捨不下,不忍離開世間,安然地去受生轉世,對他而言是很痛苦的事。 人死了不必慟哭,當成他出國去旅行,他會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成聖作佛,從此安住在極樂淨土,不必再受這個無常人間種種風波的折磨。佛教講死亡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如蝶破蛹,如蟲化繭,如鳥出殼,進入另一個更光明祥和的世界,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結執為他慟不欲生呢? 至於八小時之內不宜搬動,也有另外一種理由:打坐參禪的人,有時候會入定到心脈俱微的境界,不明究理的人,便以為是坐化了。過去有位老和尚,在參禪時入定了,寺裡的小徒弟一看師父毫無氣息,以為他死了,就抱起老和尚的身體,一把火火化了。等老和尚出定時,已找不到自己的身體,此後寺裡的人就常聽到老和尚在喊:「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早也喊,晚也喊,喊得徒弟們內心不安,於是找來與老和尚很要好的法師幫忙,這位法師一言不發的到寺裡,等老和尚又叫著找「房子」時,對他大喝:「去便去了,還要房子做什麼?」老和尚一悟,無念無想,從此不再嚷著找房子了。 再說到佛教的葬儀方式,佛教主張火葬,既方便又衛生,尤其適合於人口爆滿,用地日狹的今日社會;不像土葬費用既高,占地又廣,而且埋葬幾年後還要撿骨,非常不方便。而火葬安厝靈骨,不需要占太大的空間,真是一勞永逸。東初長老曾說過:「我往生後,願我的骨灰撒到海裡,與魚蝦結緣。」東初長老的胸襟,與一般人的執著貪生成了強烈的對比。 許多人活著時與死人爭地,死了以後還要與活人爭地,既貪心又可笑。有的人認為佛教的葬儀雖然隆重,但是未免太簡單,既不要熱鬧舖張的喪儀樂隊,又不蓋豪華漂亮的墓園,不是太不盡子孫的孝思嗎?這個問題牽涉到各人對死亡的認識,越是能了生脫死的人,就越能放下塵世,像莊子就是真能打破生死關頭的人。他快要死的時候,弟子們想厚葬老師,紛紛商量如何用最上等的棺木隆重地埋葬,莊子卻大笑說: 「我用天地做棺木,用日月做玉璧,用星辰做珠寶,用世間萬物做殉葬,還不夠豐富嗎?還有什麼比這更隆重的呢?」 弟子們說:「不行啊,把您露天放在森林裡,恐怕會被烏鴉和老鷹啄食,還是用最好的棺木把您埋葬吧!」 莊子笑著答道:「這有什麼差別呢?露天讓烏鴉老鷹吃,和埋在土裡給螞蟻蛆蟲吃不是一樣嗎?何必從烏鴉嘴裡搶來給螞蟻吃呢?」 所以,葬禮辦理的方式固然需要合情合理,對於死亡的觀念也需要智慧達觀。如果能夠將舖張的喪葬費用節省下來,做一點慈善事業,讓死者的遺愛長留人間,或是將完好的器官捐移給需要的人,這不僅對社會有崇高的貢獻,積陰德庇子孫,亡者也能得到冥福,這實在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從上面所提到佛教對喪葬的處理方式來看,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甬道,人可以提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對於死亡的觀念,佛經裡記載許多譬喻,以下略舉六種觀念: 1.死如出獄:眾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比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一樣。
2.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 3.死如畢業: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了,要按照生前的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4.死如搬家:有生無不死,死亡只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如同《出曜經》上說的「鹿歸於野,鳥歸於空,真人歸滅」。 5.死如換衣:死亡就像脫掉破舊的衣服,換上新衣裳一樣。《楞嚴經》云:「十方虛空世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歷,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只不過是一件衣服。 6.死如新陳代謝:我們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珍貴。 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後,知道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之後到哪裡去才是最重要的。一般人活著的時候,只知道吃喝玩樂、爭名逐利,像行屍走肉般了無意義,不知道為自己的生命尋求方向,安排歸宿,只知昏昏庸庸得過且過,一旦大限來到,就什麼都是一場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這個道理。肉體的死亡不要緊,心靈的昏昧迷失,雖生猶死才是最可悲的。從死亡的噩夢裡清醒,才能擺脫人生的虛偽塵垢,掙出生命的無常苦空,為一己的人生建樹莊嚴的意義,替自己的生命開創無限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