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07202
 不動明王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人生記趣---該掏掏耳朵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雜記分享---賈柏斯與金包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人生記趣---緣與六度分隔理論
作者: 不動明王 日期: 2011.10.03  天氣:  心情:
中國人講究"緣",凡人與事的成功, 有時無須任何效益數據作為佐證,只單憑緣份就可以水到渠成。
所以說投緣投緣,這一面之緣的感覺當真很重要, 也許它就佔了這成功關鍵的決定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識與相聚,常常在意外中被串連起來。
有句話說: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相逢不相識!
這緣份的關係鏈有時還真不是用科學可以解釋的!

這週的假日到台北跟七八個高中同學聚會,聊起了彼此的生活及以往的趣事。
在談天之中,有位同學T提到了之前無意中與一位客戶聊天,後來竟然發現這客戶是我們另一位高中同學H的老婆;而有趣的是這位同學H的老婆也同時是我妹妹的國中同學,而我也是有次在翻閱我妹的國中畢業相簿時才無意中發現。

另一個高中同學C的實例則是:他離開台北定居在台中已逾十年,他目前台中的女朋友跟我們高中隔壁班同學是專科同班同學,而且他們畢業後彼此也都沒聯絡。

這些有趣的緣份,讓其中一位同學想起了網路上曾經流傳過的「六度分隔理論」。

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曾經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而微軟的研究人員則過濾了2006年某個單一月份的三百億則MSN的訊息,它利用二點四億使用者的三百億通訊息進行比對,結果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透過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資料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連。48%的使用者在6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而高達78%的使用者在7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這結果證明了六度分隔理論確實成立,不過,說七度會更精確,因為微軟的實驗證明,任何不認識的兩個人,只要透過平均6.6個人,就可以找出彼此的關係。

而我,目前在管理公司的FB裡,也確然地發現了這種奇妙的關係!

由於我是用公司的名義來架設FB,該產業與我以往的所有職場經歷完全無任何交集,我也從未以個人身份及交談來聯繫公司的FB社群。
但是意外的,我居然也能從這企業的社群朋友中發現在朋友的朋友裡竟然也能夠間接關聯到我朋友及同學的人際脈絡。

一個是我朋友的老公,它關聯到的是我目前公司現職前兩任的同事,而我並不認識,我朋友的老公之前也從不知道這人曾任職在我目前公司。

另一個則是我同學F,這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產業,只不過這次社群朋友的交集點並不是我,而變成了同學F。

有一點值得玩味的是:他們彼此並不會發現這樣的關係!

何故?
因為我是以另一種全然第三人的身份在管理FB的過程中,才發現了這人際關係鏈的奇妙關係!
而我這旁觀者則恰好是這兩個不同人際圈的交錯點,
我若是沒發現或沒說出,它依然是兩個獨立的人際圈,誰也不會發現。
這並非是我人際有多廣闊,相反地還小的很!
這只能說是即便是科學證明了這理論,卻也無法解釋這人與人的脈絡關係之奇妙。

以此延伸之,人生當真無須太執著,尤其是職場,因為朋友與敵人常常是在時間的魔術師下,轉眼就豬羊變色了!
現在氣的要死,他日往往只是盡付笑談中。

所以一切人與事:
該來則來,該去則去,萬般皆自然;
來者非福,去者非禍,萬般皆因緣;
緣來則聚,緣去則散,萬般皆時間。

共勉之。
標籤:
瀏覽次數:148    人氣指數:3948    累積鼓勵:1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人生記趣---該掏掏耳朵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雜記分享---賈柏斯與金包銀
 
住戶回應
 
時間:2011-11-26 01:49
他, 44歲,新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1-26 00:56
他, 44歲,新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1-26 00:36
他, 44歲,新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1-24 20:21
他, 44歲,新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