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53809
 思情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佈施歡喜種善緣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惜餘春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人生是一行一行的詩
作者: 思情 日期: 2014.05.10  天氣:  心情: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在其文學作品有一句令人傳誦的話:「人生不如波特萊爾的一行詩。」

這句名言,用來說明日本作家將外國文學精髓融入自己作品的例證。從明治維新起,日本的近代化歷程,藝術和文學構成的心性與精神成為骨肉的存在,影響了日本的人格,也充實了變革與創新的形式與內容。文學在現實裏緊扣着社會,但又不像政治及經濟活動那麼實際,而是那麼觸動着靈魂,那麼觸動着心。

波特萊爾這位法國詩人以他的詩為信使,《惡之華》及《巴黎的憂鬱》成為經典,留在知音的心靈。芥川龍之介的一句話,對照他另一句話:「所羅門的榮華富貴不如風中一株百合花。」更讓人感知文學作為信使帶來的信物的珍貴。可惜的是,中國及臺灣兩岸的政治及經濟形式常常因為缺乏內面觀照和心靈的覺醒而粗淺鄙陋,無法顯現豐厚意義形貌。

波特萊爾的魔力在哪裏?為何能僅僅靠着一本一百五十七首詩作的詩集、幾篇散文詩、幾段雜記及評論,便超越了他的同代人諸如著作等身的大文豪雨果呢?波特萊爾說過:「我的一生都用來構思如何造句遣詞。」此言似乎不假。他正是一位天生的文字冶煉者。「他說話時斟詞酌句,極小心地挑選每個字眼,並且以特殊的姿態唸出某些詞來,似乎要在這些詞的下方打上個重點符號,給予它們一種神秘的涵義。他的嗓音中似乎帶有斜體字和大寫字母。」為此,也就毋庸置疑波特萊爾是最富音樂感的法國詩人;且讓大家假以法語,朗讀他的詩文,便仿若聆聽音樂詩篇一般……

在《太陽》(Le Soleil)那首詩作裏,透露了他是如何在推敲尋覓文字的魔力:

我將獨自把奇異的劍術鍛鍊,
四處尋覓聲韻之偶然;
仿若行走於石子路上,
在字裏行間踉踉蹌蹌,
有時,迎面撞上長久渴望之詩句。

Je vais m’exercer seul a ma fantasque escrime,
Flairant dans tous les doins les hasards de la rimes.
Trebuchant sur les mots comme sur les paves,
Heurtant parfois des vers depuis longtemps reves.

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1821年至1867年)可說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壇最引起爭議的詩人,也是在死後最受哀榮的桂冠才子。他一生困頓,靠着父親遺產過了幾年逍遙闊綽的日子,其餘的便是厄運與折磨。致使有人慨言:他的一生乃是「典型的一生」,意謂詩人由於不被時代所理解、生不逢時且結局悲慘,而與世隔絕。但難道詩人就當如此,社會就應如此待他?

他嘔心瀝血的詩作不為同代人所理解,其詩集遭法院查禁,還得公堂辯解;成為了遭人詛咒的詩人,被法院罰鍰的作家,使他背負起頹廢詩人及該死詩人的別號......祇有少數同代人激賞他的作品,大文豪雨果曾於1859年10月6日寫給他的信上說:「你賦予藝術的天空以人所未知的致命閃光,你創造了一道新的顫慄。」

波特萊爾亦是公認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文學評論家、藝評家、美學理論家兼且傲世的翻譯家,他曾花上十七年功夫翻譯美國作家愛倫坡(E. Allen Poe, 1809年至1849年)的作品,其結果讓愛倫坡成為了法蘭西的偉人。但他還是獨鍾詩人的志業,他亦是「散文詩」的奠基者------《巴黎的憂鬱》即為箇中翹楚。不同於浪漫派,詩人擔負起引導人類走向進步和光明的精神導師的使命。在波特萊爾看來,詩人應該祇是個翻譯者或者辨識者。其最高貴的事業乃是化腐朽為神奇。那本旨在「勾畫現代青年的青年騷動史」的曠世詩集,便是此一精神的最佳體現;透過「憂鬱」與「理想」的兩重性,展現一段美妙的結構:以醜為美,化醜為美!

《惡之華》中最著名的詩作《通感》(Correspondances)裏,波特萊爾不單止錘煉出一首絕妙好詩,更透過詩言傳達一項美學驗證,既大膽又創新。將西方自柏拉圖以降的文藝通感理論言簡意賅地加以重新詮釋;意思即是將詩轉化成可品、可味、可嗅、可觀、可吟、可唱、可聽的綜藝體。致使詩的表現手法在波特萊爾手中不僅可以言志論藝,亦能馳騁創作而樂趣無窮......而所謂的「現代性」也就昭然若揭。另外,經由這樣的詩句,詩人亦指點了詩的國度------「象徵之森林」。雖然有論者指出,波特萊爾雖有幸覓得此林,唯其探索之描述多於明確之結論。在波特萊爾的感情生活裏,永遠有兩種相反的尋求:一種昇華的靈性的愛,一種墮落的肉慾與感官的逸樂。


  通感

大自然是一座神殿,那兒有活的支柱,
不時發出含含糊糊的話語;
行人從那兒穿越象徵之森林,
森林凝視以熟稔之眼神。

如悠長之回聲於遠處匯合,
溶入黝黑深邃的和諧中;
廣漠如黑夜,浩瀚似光明,
芳香、色彩、聲響相互應和着。
有芳香嫩如孩童肌膚,
柔和像雙簧管、翠綠好似草原;
------另外一些,腐朽、濃郁、輝煌燦爛。

具無限之擴張,
宛如龍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歡呼精神與官能之狂喜。


  巴黎的憂鬱(摘錄)

啊,最烈的迷藥不如你的慵懶,
你知道以愛撫令死者更生。

一間像夢幻的睡房,一間真正的心靈之睡房。
在那兒,靜止的空氣略微帶着粉紅與藍色。
在那兒,心靈浸浴在慵懶裏,
那種沐浴有惋惜及慾望的芳香。
那是一種朦朧的、微藍的、淺紅的東西,
日蝕時的一個逸樂之夢。

我向其中的一個人問了一個問題,問他正上哪兒去。
他回答我說不知道,
他自己既不知道,其他的人也不知道;
然而,顯然的,
他們是正要去甚麼地方,
既然他們被一種對行走不可克服的需要所驅使。

由於沉醉於瘋狂舉動,我向他猛喊:
〔把人生看成美麗!把人生看成美麗!〕

這種神經質的玩笑並非無危險性的,
人們常常可能付出很高的代價。
但是對一個發現過享樂之無限性的人來說,
被判罪之永恆性是無關緊要的。

並非每個人都有浸浴在人群裏的天賦:
享受人群是一種藝術。
祇有那種人能藉損害人類而啜飲一種曾強生命力的酒,
那種在搖籃裏就從一位仙女那兒吸收了對化裝及面具之喜愛,
對家室之憎恨以及對旅行之酷嗜。

人群,孤獨:
相等且能被活躍而多產的詩人改變的名詞。
那個不知道如何填滿他的孤獨的人
也不知道如何在忙亂的人群中做一個孤獨者。

詩人享受著這份無可比擬的特權:
他能隨意的做自己或做別人。
一切如那些尋覓一個身體的遊魂,
當詩人願意的時候,
他能進入每個人的人格中。
唯有對他而言,
一切都是空位;
假如有某些地方對他來說是封閉了的話,
那是因為在他的心目中,
那些地方是不值得尋訪的。

孤獨且沉思的散步者從那種普遍的靈魂契合中汲取一種奇異的陶醉。
那個很容易與人群匹配的人也享有一種熱烈的歡樂,
那種歡樂是封閉得像一隻箱子般自私的人所沒有的,
也是被囚禁得像軟體動物的懶人所沒有的。
那孤獨且沉思的散步者接納情況提供給他的一切職業,
一切歡樂,一切痛苦,
一如是他自己的。

互相瞭解是那麼難,
我親愛的天使,
思想是那麼不可傳達,
即使在情侶之間。

他以不可爭議的,
不可駁倒的方式向我證明藝術之沉醉比任何其他的沉醉
都更易於隱藏對深淵的恐懼,
向我證明天才能以一種阻止他看見的墳墓的喜悅,
在墳墓的邊緣上扮演喜劇。

他失落在天國裏,
那天國摒拒任何關於墳墓及滅亡的概念。

為惡是永遠不可原諒的,
但是知道自己為惡還算是一種長處,
最無法補救的邪惡是因愚笨而作惡。

靈魂是一件難以觸知的東西,
常常是無用的,
有時是令人困窘的,
致使我輸掉了它的時候,
我所感的激情比在一次散步中失落了名片還輕微。

親愛的李斯特,
穿過霧層,在江之彼方,在城市之上,
那有鋼琴歌頌你榮耀的地方,
那有印刷廠表達你聖哲的地方;
不論你在何處,
在永恆的城市之華美中,
或是被啤酒發明者所安慰的夢之國的霧層中,
當你正在臨時譜出喜悅的或不可描述的痛苦歌曲的時候,
或是當你把你晦澀的沉思付諸紙頁的時候,
永恆的逸樂及痛苦的歌手、哲人、詩人及藝術家,
我向你敬禮,
在不朽中。



標籤:
瀏覽次數:258    人氣指數:658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佈施歡喜種善緣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惜餘春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