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聲)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開始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平常我們前面先要提一個重點,通常我們稱為玄義,也就是把我們所要學的這個內容,它主要的綱領、特質,簡單的、扼要的把這個重點說明。不過對我們現在在座的大部份同修來說是初機,剛剛進入佛門,所以用平常正規的這種狀態來說的話,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到、領會到他的深入的正確的意義。結果呢?花了很多的時間,而得到很小的受益,這個其次。進一步因為他不了解,剛開始聽了這個不懂的東西,沒有興趣,把他的熱忱會減少,這是一種損失。所以我改變一個方法講,我頭上只是非常簡明的來說,而把這個簡明的理由,就馬上能夠運用在我們身心上頭的,那麼提起我們對本論的一個興趣、好樂,了解了本論的殊勝,產生一個善法欲。換句話說,一種強有力的欲望;本來這個欲望通於世間的,現在我們這個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這個善法欲是策發我們精進的必要的基礎,有了這個,那麼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處。換句話說,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這樣的。等到我們把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學下去,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後我們再提綱挈領把這樣的一部大論,做一個綜合的結論,那個結論以後做為我們行持的準則。實際上這個最後的結論,本來就是在最先應該講的玄義,這個首先來說明。所以現在我們用簡單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些什麼呢?簡單的說一下。
菩提,翻成功我們中文叫做覺,大家曉得覺悟;覺悟些什麼?平常我們說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我們也不必一個一個解釋,拿我們最現實的也最具體的說明,我們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麼?快樂。昨天說過了,簡單的說這樣。更深一層的、或者是仔細一點講的話,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樂得到。當你把痛苦徹底解除的時候,得到的快樂是圓滿的,不會有毛病的;應該說不會有毛病,但是並不圓滿,而不但這個快樂沒有毛病,而且圓滿的,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呢?我們這麼努力去做,為什麼得不到呢?原因是說,我們雖然認真去做了,因為我們並沒有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你雖然辛苦忙了半天,卻不一定有好結果。比如說我們生了病,要去找醫生,你去找醫生,假定你對這個醫生有沒有本事,這個藥對不對?你都不知道,隨便找一個蒙古大夫,隨便弄一點藥吃吃的話,病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乃至於更加重你的病苦。同樣的世間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我們雖然要求這個好的目的,但是因為並不了解怎麼去做。
那麼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是徹底完全覺悟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叫做覺,覺悟什麼呢?任何一件事情對錯,他完全了解了,那就是「菩提」,就是覺的意思。那麼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結果的話,是不但聽到那個道理就算了,還要照著它去做。所以,你照著它這個方法走上去的步驟,叫做「道」,這麼簡單。
那麼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這個路,一定有個次第,一定有個次第。比如說我們爬樓梯,一定是下面一級一級上來,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這個喔,不要小看它,實際上那個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注意的幾樣東西。平常我們說:質、量;質是講這個東西對不對?量是講這個夠不夠。我現在說前面這杯水,我要喝水,那麼,不僅僅是水對不對?當然不但對不對?還髒不髒,這個是它的質,純淨與否。單單這個質夠不夠?不夠,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決你的渴,還要什麼?量。所以,質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這個對不對?還要一樣東西--次第。小事情,我們往往不大注意,忽視掉了,實際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說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我們燒飯,我們大家曉得要米,要水,然後要火,把幾樣東西要洗;這個我們不能說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塊兒來,不按次第不行。你一定把那個米拿來先洗乾淨了,加了水,放下去燒。你不能說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燒完了以後再洗,那個沒有用。燒焦了,你怎麼可以?就算不燒焦,燒出來,髒的怎麼可以?譬如說燒菜,那是米的話已經弄乾淨了,燒菜的話你不能說菜從田裡拔出來,我燒完了再洗,這裡邊都是泥巴,然後呢,乃至於有農藥,你吃下去,本來給你營養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現在我們說,我們要想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應該走這樣的路,這個路過程當中還有必然的這個次第。
那麼下面講廣,廣是詳細的來說明這件事情。我這地方再特別說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來講。下面大家也許說,那平常我們這樣,好像聽了書本上面,也許你有可能兩種反應,大家注意:一種呢?大家如果習慣於平常我們這裡教學方式的話,也許覺得這個好像不夠書卷氣。還有一種呢?也許習慣了,聽完了這個,很歡喜的話,就不再歡喜平常我們一般的正規狀態。那麼這兩點我們這地方都要說明,要改善的。第一種情況,他習慣了文縐縐的這種語言以後,驟然聽了以後,覺得不大習慣,那這是難免的。但是我們要了解,你今天跑來聽這個東西,你目的幹什麼?假定說你是學文的,學什麼的,那對,用不著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學院裡面去,哪一個學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國文學,然後研究西藏文學,寫出最好的文字來,根本用不著到這裡來。我們這裡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講修持,然後照著去修持的話,證得這個覺悟的、圓滿的果。所以真正的重點擺在這裡,你不要忘記掉了。所以在這個場合之下,為了適應我們的條件,這樣,你慢慢的慢慢的自然心裡面,就不會受以前習慣的影響。還有一種呢?有一種在這裡聽得滿歡喜,這個講的道理的的確確聽完了,馬上可以用上,很高興!於是不知不覺又會產生這種心理,在別的地方聽見這種照著次第去講的很多文字,你會排斥他,說:「唉,你看,那些講了個半天沒用。」這種心理也絕不可以,要曉得,他語言文字,是絕不可少的,絕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學佛法亦復如是,必定要透過這一個東西,來說明次第的深入,我們才能夠懂得。這是我們目前狀態,是因為條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它深的地方去,才這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兩種情況,我就事先先說明,避免越到後來,我越是會用比較像學校裡唸書這樣,用各式各樣的成語文字來表達,這個首先說明一下。
說廣論的「論」最後一個,平常我們就說詳細的來討論這件事情。所以從這個題目上面,我們可以曉得說,我們現在學這個東西,就是怎麼樣從我們凡夫,下腳第一步開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圓滿成佛的這條路。而這條路的過程當中,不管就他內容的正確與否來說,就他應該完成的數量來說,以及走上去的次第來說,他都有一個完整詳細的說明。我們從這個上面,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你照著一步一步實踐的話,就可以達到最高圓滿的境界。這就是本論的我們要學的。
這個作者是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這個地方,請翻開書本前面有一個彩色的照片,這張照片非常莊嚴非常莊嚴。我簡單的把宗喀巴大師的歷史,介紹一下:他是青海人,青海西寧附近的人,西寧就是青海省的省會。他生在元朝-元順帝,順帝就是元朝最末一代皇帝,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相當於西曆的1357年。他從小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很小就出家,然後到十六歲,就進西藏。因為青海一帶,在我們中國靠那個角,包括青海,然後西康,然後四川的一部份,西藏,都是藏族的區域,他們信的都是佛教,而是屬於佛教當中的密教一支。在這一個藏語的佛法系統當中,他的教育的中心是在拉薩。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十六歲的時候,也受了他師長的影響,進拉薩去求學,以後一生就在西藏,而且把西藏的佛法整個復興。
在這裡,我也不妨把這個藏傳一系的佛法簡單的介紹一下。因為這個在我們國內平常是少傳聞,所以我簡單的說明一下。西藏的佛法開始的時候,是松贊岡波王,那個人,相當於我們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那個松贊岡波王就是隋、唐那個時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當中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也碰見我們所謂唐初,那是中國最盛的時候,唐太宗,所以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段佳話: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給那個松贊岡波王。那個時候進去的時候,帶了很多佛經進去;那個松贊岡波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外他也娶了一個尼泊爾的夫人。同樣的,那時候尼泊爾也是佛教的國家,所以從這兩個地方傳進去了大量的佛法。這個松贊岡波王不但是振興了佛法,西藏的文字也是那個松贊岡波王時候建立起來的,他特別派一個大臣,到別的地方去,然後學好了帶回來,最後呢?學的是印度,把印度那個母語,經過了他自已的認識以後,適應西藏,造了那個藏文。所以那個藏文雖然跟梵文是不一樣,但是脫胎於梵文。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它翻譯過去,它有種種的方便。譬如說,拿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你這英文翻譯成功中文,跟英文翻成德文、法文不太一樣,他們西方語言轉變較容易,因為他們語言相似,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順便一提。
除了文字以外,制定法律;最主要的,佛法那個時候奠了基。奠了基以後經過了三傳,他傳到了第三傳,一個皇帝叫赤松德貞(世松德貞),這個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藏王,他又大大的振興佛法,從印度請了一位大成就者--靜命大論師,到西藏去弘法。所以西藏的正式有三寶,所謂僧伽等等,從那位大師開始的。不過當時西藏的地方上有一種土著的教,叫做苯教,有時候稱它為黑苯教,那個勢力很強,民間的鬼神!所以不但民間反對勢力很強,而且黑苯教的那個鬼神,那個東西還是很有力量的。其實我們現在世間也是一樣,你看什麼十八王公,或者什麼,那種鬼神是有他的力量。那黑苯教裡邊,他們還有他們的咒術,各式各樣的這種怪招;所以這個佛法剛進去的時候,遭到了種種魔難。這個靜命大師,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就說:「像這種魔難,我沒有力量克服它,現在印度有一位佛教的大成就者,蓮花生大士,如果請到他的話,那一定沒有問題。」這個藏王就努力去請。這也是因緣成熟,那個時候那位大師也正好從印度向東方走,那麼正好到尼泊爾,於是藏王派去的使者遇上,把他請進去了。請進去了以後,這個蓮花生大士是顯密圓融的成就者,他有種種的殊勝的方法。所以把那些各式各樣作祟的妖魔鬼怪一一降服,大弘教法。
不過因為剛開始,初初建立,雖然剛開始建立了,等到蓮花生大士走了不久,它那個基礎沒有穩固,所以很快的又衰下來了。再加上過了一百多年以後,就發生了一個很不幸的事情。就是那個赤松德貞又傳了幾代以後,我一下子記不住幾代,有一個皇帝叫朗達瑪,他反對佛法,所以皇家聽了那個黑苯教的影響,整個把佛法摧毀。那個時候相當於我們的唐朝唐武宗,我們中國歷史上面也曾經說,三武一宗之難,那幾個皇帝都是反對佛法的,以皇家的命令,把廟拆掉,叫和尚還俗。那個時候朗達瑪也是這個樣,所以把它徹底的摧毀掉。摧毀掉了以後,那後來簡直是一蹶不振。在我們中國來說佛法已經很普遍了,所以這個三武雖然摧了以後,還可以恢復一點,西藏簡直是恢復以後,就不成樣子。就這樣的,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候,那個教法是非常的亂非常的亂。平常的時候,大家都是憑個人的想像,這個凌亂的情況我們可以想見。那時候到朗達瑪再傳的下面另外有一個藏王,朗達瑪下面那個西藏的政治方面,發生過一個政變,那我們不去談它。所以那個皇室也就分了幾支,其中有一支靠西邊的,一個國王信佛,一方面是信佛,一方面是想到他祖先在佛法上的這種擁護輝煌,所以他心裡面非常痛心,他就發心到西藏再去求法。結果他們祖孫兩代聚全國的精華,花了很長的一段時候,到印度去請來印度的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是印度當年的一個最高成就者,關於阿底峽尊者的內容,我們講到本論的傳承、師承的時候,它有一個說明,所以我這裡不詳細講。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以後,把佛法振興起來;從阿底峽尊者振興以後的西藏的佛法,叫做新教,在這個之前叫舊教。所以我們現在聽見我們這裡,國內也有,藏密,屬於寧瑪,是叫舊教;其他的就是白教、花教、黃教這是新教,新教就是阿底峽尊者以後,經過革新以後的新興的這種;當然佛法的中心沒變,不過它的做法是比較改善了。經過了阿底峽尊者這樣的努力以後,它就復興,復興了以後,但是畢竟前面那個基礎並不穩固,所以阿底峽尊者復興了以後,慢慢慢慢的,又慢慢慢慢的,過了一些時候,又開始有點衰頹現象。後來經過宗喀巴大師又起來。宗喀巴大師距離阿底峽尊者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阿底峽尊者相當於我們宋朝初年,這個宗喀巴大師是元朝末年。經過了宗喀巴大師這樣的一次徹底的改革以後,所以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到今天已經有六百多年了。宗喀巴大師改革以前,已經是很衰,一下達到那個頂峰,而且能夠維持這個局面。經過很長一段時候,現在也慢慢的慢慢的向下,雖然向下,但是它還保持著非常完整的內容在;這一點是我們以前都不知道的。
幸好民國初年有幾位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太虛大師,這個人真是個大菩薩,他以他的心胸,他要全部提起,所以他常有一個口號:「八宗並弘」。這個我們換成現代最簡單的話我要來說一下。平常我們個人修,譬如說他學禪、他學淨;對我們個人來說是沒有錯,你可以有成就,而且我們個人修也必須要走個人特別的路子,一定是一門深入,但是對整個佛法的弘傳來說的話,這個不夠,這個不夠,一定要各方面的圓滿配合。譬如說我們現在來造一個房子來說,或造一個寺院,假定說,我今天在這地方要講修行,你說我造個小茅蓬,反正是一間,那麼拜佛也在這裡,吃飯也在這裡,睡覺也在這裡,我只要我的修行成功,就行;可是假定說,你要把那個三寶的形相撐持起來的一間大廟,這個不行,你一定要有大殿,有寮房、有大寮,有各式各樣的配合。那麼佛法也是如此,所以像虛大師這種菩薩再來人,他有這樣的願心,結果他門下的弟子,除了我們本來有的臺、賢、性、相各方面,以及所謂禪、淨等等,關於密教部分,在我們中國內地,已經失傳很久。
以前有偏於宮廷方面,元、明以來,一直都是這個樣,後來虛大師就為了學這個,派了幾個弟子,一部分向東去學東密,當年是大勇法師,後來大勇法師也到西藏去,另外就是現在本論的作者--法尊法師。實際上真正到西藏去學藏密的還是有一堆人,這個裡邊,結果對目前介紹這個藏密過來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功臣,就是-尊法師。這個是順便說一下。剛剛說到宗喀巴大師,把那個完整的教法提起來了,現在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雖然它現在已經向下了,但是的的確確把我們中國古有的東西,以及現在這個配合起來,我的感覺,不管我們自修也好,對佛法的前途也好,那真是前途無量。關於這個宗喀巴大師,他自己本人的成就,我也簡單的說一下。宗喀巴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主要的先由基礎上面--教理。所以他頭上多少年,廣學各家各派的東西。他只有二十剛出頭一點,進到西藏,沒有幾年就全藏聞名。換句話說,他這個教理的通達,但是他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以他這樣的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到處去參訪當時的善知識,沒有一個善知識不參訪的。然後跟他們廣學,那些善知識所通達的東西。而學的內容,不拘任何宗派,小乘的俱舍,大乘的性宗、相宗、因明、乃至密教,然後自己有圓滿徹底的認識。
說到他這個人的聰明,我講一個故事,很有意思,就是發生在他身上。他那時候剛進西藏沒多久,有一次生了病,去看醫生。當地都是最好的醫生,去給他看,看完了以後,把完了脈就用藥,這用藥大家要討論一下他的病情什麼等等,結果,有意思,這個病人,換句話說,就是宗喀巴大師,他也在這個裡邊參加他的意見,覺得這個脈相是怎麼樣,應該下什麼樣的藥等等,結果所有代他看病的醫生,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非常驚訝地說:「這個年輕人,了不起!不是我在這裡給他看病,而是我遇見了一個最好的醫學教授,上了一課,平常我不懂的東西,被這個病人一講都懂了。」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事情,這是我們絕對無法想像。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我們要想一想呢?就是說,我們經常拿我們的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一下,才能夠更深入的了解,我們要講的特質、內容,所以我們現在不妨想,我們現在看病,跑到醫院裡去,那個醫生,不要說不講,就是跟你細細地講,再詳細講,講了半天,你會不會有什麼印象啊?我們一點印象都沒有,因為醫學這個東西非常複雜。我們現在的這個病,他譬如說要看你的胸部,用x光照,一看,就可以看得出來。然後實驗報告,說你這個紅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他可沒有哦,就把那地方,脈這麼一把,要我們自己就把那個脈,根本不曉得他到底是什麼一個,只覺得撲通撲通跳幾下。就這麼,他這樣一個年輕人,他就是能夠了解這個,而把當時的名醫,都這樣說服,這是實在絕頂聰明,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了解,這樣的聰明人。然後廣學,從小乘開始到性、相各宗各派。
我為什麼要提這個事情?這個地方,大家停一下,讓我們自己做個警惕,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來幹什麼?修學佛法。你為什麼要修學佛法?說目的,我們已經了解了。為了達到我們去苦得樂的目的,我們有一個認識,說我們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為對於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專門名詞叫「無明」。換句話說,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的概念,我們的執著,我!我!我!這個東西都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唯有一個有正確認識的人,指導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錯誤,那個時候心裡面想排斥這個錯誤。不但如此,還要進一步的認識,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然後照著正確的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轉化得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這個道理才是我們真正第一步應該擺在心裡想一想的。所以我們記住,我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是學佛,我想沒有一個人不同意,大家都會這樣想。不過這地方呢,我們進一步的檢查一下,實質上的內容,我們跑到這裡來,是不是真的學了佛了?這是一個大問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們來的目的是學佛,我們也這麼說,可是實際上我們學的是「我」。你們會講,為什麼講學的是「我」?我現在仔細分析一下,你們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來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學佛來看。假定你把它看成學佛來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聽作道理來聽,那我也在這兒浪費,你也在這兒浪費。
我們往往跑到這地方來,我覺得,我覺得我要這個樣子,我要這個樣學,是不是大家都有這樣想法?我想有。本質上面,應該就是我有這樣意志,要學到什麼,可是不幸的是,我們所以來,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個根本問題--我自己不認識我是誰?所以叫做無明,我們的情緒,起心動念,以及我們的知見,無非都在錯誤的認識當中。今天我們看了一本書,佛告訴我們這樣,啊!懂了!懂了!我真的懂了嗎?沒有!然後我們是懂了一些什麼,就是懂了我們對這一個文字的概念,這個概念,不一定是佛要指給我們看的,這個內容很重要。我現在隨便來講一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們常常說的,這個佛法裡面講空的,你也要得看破啊!你也得放下,一點都沒錯。你只要能夠看破,看破嘛你就放下,放下嘛你就自在。對!對!一點都沒錯。結果你真的看破了嗎?你真的放下了嗎?你真的自在了嗎?我想仔細的檢查,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有真的做到。我們文字說懂了,但是我們懂的這個文字,就是我們以前在世間上面所認識的這個意義,於是你認識的是這一點,真正派上用場的,也是這一點,你所看破的,世間的一個標準是看破了一點,所以比起沒有聽見這兩個字,或者沒有經過這兩個字提醒的時候,稍微好一點。但是佛法真正要你的看破,你看破了嗎?我想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當然,看,也沒有看見,你放得下嗎?根本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你也不得自在。可是我們偏偏自己說:懂了!懂了!在這一種狀態當中,於是我們自己覺得學到了,所以這個學到的真正說起來不是佛法。想想看,對不對?我以後經常會運用這個例子,所以一開頭我特別強調,假定說在這個地方,大家沒有辦法真正的體會到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深入,不可能深入,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還是我們平常因為有這個概念,所以往往我們自以為認識,就停在這個地方,你沒有辦法深入。在這種情況之下,始終還是繞著兩樣東西,一個我的見解,嗯,我覺得對!你這個「對」,是什麼?就是世間上面,以前不懂的文字,現在你懂得了文字相,這個文字是以世間的標準來說,由深刻一層的認識,這個是沒有錯,所以可以說你是一個知識份子,但是學佛差得十萬八千里,門都沒摸到,種下一個因,第一點。然後呢,你的感受,對不起,那瞭解都不了解,我的感受還是普通的習性,世間的來說,人家說文人,文人的習性是什麼?講起來,講得頭頭是道,做起來是一無是處,就像普通的一般的愚夫愚婦一樣,那我們現在實際上都是這樣的,大家喊這個民主,大家喊這個喊那個,看別人的時候,喊得清清楚楚,輪到他身上的時候,做起來是一樣的莫名其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第一個難關就是這裡,想想看。所以這個地方提示了我們什麼?我們不要自己覺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處的話,應該要深一層的,好好的廣學!不必說我們現在想要樣樣東西都學,你不要說,就是簡單地學念佛吧!學參禪吧!說實在的,還是不夠,這個以後再說。
在這一個地方,我順便也提佛經上面的一個公案來說明一下。這個法華經,我想我們大家都瞭解的,佛出世了以後說了很多經典。在這經典當中,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兩部經典,通常說圓教經典。換句話說,最圓滿的。一部是最初說的華嚴,一部是最後說的法華。法華,很有意思,它最後告訴所有的弟子,你們每一個人到最後都成佛。先開始說那些小乘的阿羅漢們,平常已經證得羅漢果了,他以為就是到此為止。佛告訴他,不!這是方便法門,最後你要成佛的,所以一一授記。最後呢,乃至於說任何一個人,你只要隨便的念一聲佛,跑到廟裡邊,合一個掌,鞠一個躬,乃至於小孩子玩,拿了這個泥沙造一個塔,塔就是寺廟了,就是這個樣,都會成佛。當然這個成佛的時間很遙遠,不過這裡我現在要提示給大家的是說,他授記大智舍利弗尊者等等,最後你要成佛的,你還要供養兩百萬恆河沙多少諸佛,多少時間以後成佛。看一看!大智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而且我們看經論上面,已經無量劫來跟著佛,生生世世跟著他,有這樣的因緣,這一世證了羅漢果了,到最後成佛,還要轉了個大圈子,這個是圓教經典。
可是另外一部圓教經典有意思呢!華嚴,這善財童子,他是十信滿心,結果他最後也成佛,他的成佛的時間上面是一生取辦。說這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兩個之間,雖然同樣成佛,這個時間,那完全無法想像,那是個天文數字,天文數字都無法形容。假定說這個成佛這麼差別當中,我說沒有關係,反正你到那時候,升了天上人間,舒舒服服,到那時候,突然之間,一下成了佛了,那我倒還是願意等一下,因為成佛很辛苦嘛,所以我等了半天,到那時候成佛了,不是就等等嘛,不是的!實際上,這個無量阿僧祇劫在這裡面,大部份時間是在受苦,受無量無邊的苦,那羅漢將來走到佛還要苦,凡夫的話那更不談,大部份時間都在三惡道當中輪轉,痛苦得不得了,這第一個事情。第二個事情呢?轉了大半天你最後成佛,它不是到那時候說那個佛,自然地掉在你頭上,你還是要經過這樣的努力,一點都不能少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有這樣的因,有這樣的果,你到最後成佛還是要,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真正成佛,要做兩件事情。那兩件?一個要所知障徹底地淨除,煩惱障徹底淨除,兩樣東西。那個東西你沒有淨除之前,不行!換句話說,你那個債在那裡,你沒有還清之前,就是負債的,還清了,什麼時候還清了,就對的。還有呢,你要做就要做那麼多,什麼時候做圓滿,什麼時候就是對的。結果呢,前者走這麼長的路,完了以後,同樣還要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去完成,後者一下就達到,他也達到了。這兩個比較,對我們有極重要的一個概念,大家記住!為什麼?我想如果說我們自己肯努力在這個方面追尋一下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定願意走善財童子這一條路。這個太冤枉了,走這麼長時間太冤枉,因為這個是吃的冤枉苦頭,對不對?這個概念在那裡呢?看下面。這個就在這兩部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
所以,如果說你們將來真正的要學本論的話,我之所以把課排得比較少的原因,你們要肯學,好好地去找各式各樣的經論,自己證明。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我啊,無量劫以來,就把那圓滿的教法告訴你,告訴你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聽不進我的話,總是急急忙忙照你配你味口的去做,結果就因為這樣,你以為得到了,沒有,沒有得到。所以它中間說了一個什麼比喻,叫化城喻品。大家還有印象吧?這個化城喻品,我現在完全用最平常的方式來說明最重要的意義。就像說,我們現在要去到某一個地方求寶一樣,這一條路是蠻長遠的,大家一直跟著那個大商主,大商主就是我們的佛陀,他是完全了解的。去走,走在路上是又渴又累,大家跑了個半天,又跑不到,眼看要退心了。佛陀曉得這些人的心量太差,所以這個地方,現一個化城,到了,到了!大家覺得好歡喜,結果進了城,喝了一點水,吃飽了覺得很高興,佛陀就說大家精神振作了!還沒有到,下面還有路!那個時候,他就跑起來,那就對了。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很多同修,唸過法華,曉得這個公案,沒有唸過好好的去看一看。這個地方,我不強調後面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真正要想學這個佛,應該一開頭的時候,先心平氣和,耐下心來,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然後你開始去一口氣走的話,這個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你急急忙忙去做,這條是遠路。就實說來,在我們沒有正確了解之前,因為我們畢竟是個凡夫,自己我也一樣的感覺,哎呀,叫我去一聽見那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誰都會害怕。但是如果你有了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了解以後,誰都會取後者,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這是個真實的內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們能夠如法的去瞭解這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的省事。
在這個地方,我來說一個比喻,說明這件事情。比如說我們現來造房子吧,這麼說,我們覺得要造一個房子,夏天太熱,受不了,冬天太冷,颱風的時候,那造個房子。急急忙忙造一個房子,簡單一點,只要可以住得進來就可以,只要弄個鐵皮釘一釘,是什麼都不要。到了那個時候發現,不是的,這個房子不夠呀!你要真正的要想達到圓滿,不是這樣。那麼,這個比喻是什麼?就像我們現在覺得很苦惱,那麼我們趕快要找一個安樂的地方,躲起來,這樣。結果我們發現,真正徹底圓滿地躲掉這個痛苦,得到這個安樂的地方要佛,像造個房子,要造一個摩天大廈一樣,所以那個時候你要重新改建。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往往有一個問題就來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時候,這個老房子拆掉重來,拆掉重來一趟還可以,我們往往有這個毛病,說現在這個一間不夠,因為我們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間不夠再加一間,一間不夠再加一間,東加一間,西加一間,往東面加一間,往上面加一間,往那面加一間,加得非常凌亂,到後來,你簡直不曉得它怎麼辦是好!不過好在我們現在這個架子向兩邊還寬,實際上它不是,這是個高樓大廈,我說一層,然後呢,二層,對不起,你造三層的話,這地基不穩,不行的,怎麼辦呢?把它拆掉重來,所以我們往往說造了三層,造一層的時候,覺得馬馬虎虎,造了再說,要造二層,還可以,造到三層的話,把三層全部拆光,地基重來。然後呢,造了四層、五層,到了那時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來,我們常常做這種事情。我想我們眼前這種感受很多,我們跑到馬路上,那是剛造好,過兩天又挖一個洞,原來這個還沒弄好,過兩天又挖一個,原來那個東西沒弄好,我們總覺得不方便,現在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我們一開頭時候,先把那個基礎穩固,說我們要造一個摩天大廈,雖然現在沒有這個力量,但是沒有關係,一步一步來,我一定要從那個基礎造好。如果我有了正確的認識,一開始有這個規劃的時候,你第一步,就把基礎造得非常穩固,到了那個時候,一層樓一層樓,你一直造上去,一直造到了摩天大廈。當你一步一步造上去,不是說非常辛苦,當你造了一步的時候,你可以說,造好了,你可以安住在一樓,再造了,可以安住在二樓,再可以造上去,安住在三樓,你這樣的層層上去,到最後圓滿的時候,整個的金碧輝煌,那個大小都起來了,這個裡邊的差別,差得天差地遠。剛才那個比喻,雖然好像是很可笑,實際上,我想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現在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
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這個地方示現給我們看,他們很多當年印度的大德,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我們目前,我在這地方特別要說明這件事情的道理,也就是這樣。在我們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就應該對這個教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不過這個地方並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要學宗喀巴大師這樣,他是一個密的,我們也是要密的,不!這個意思是說,你對整個的教法有了圓滿的認識,把你的目標確定好了以後,那時候你進一步選你現在相應,應該走的路。比如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走的淨土,那時候,你才是走淨土,一門深入。那麼你會說,同樣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差得很大。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是,哎呀,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個下品下生!結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這是一個事實,現在這裡我們說,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對不對?對!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可是現在,一萬個人修,有幾個人去啊?找不到幾個,這是個事實。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我本來就是說,我只要去就行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的路子,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要去。所以你剛開始去的時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於有一個人就要無上乘,說我現在去念的是要求什麼?要求這個寂光淨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還分四土九品的。那個時候,當然,我們現在的條件,不一定真的能夠達到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於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沒有關係,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可以很穩。還有一點,因為你的願心這樣,將來一去見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圓滿的東西很快,這是條直路,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在這個本論我一開頭說明,我並不建議大家要學那一個宗派或者那一個法門,完全不是。這個宗派法門,這是你們自己選你們個人自己相應的,而是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要瞭解佛法的整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你有了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然後把你的目標一開始的時候,規劃出來,從這一個認識當中,選取找到你自己相應的路,然後你走上去的話,千穩百當,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念佛照樣的念,參禪照樣的參。所以這個後面,它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修行一定是一門深入,這個根本的道理在這裡。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假如你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不幸的我們往往是什麼?在門外空轉。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閉門造車」,現在不是,門都沒摸到,門都沒摸到,乃至於在原地踏步,我們自己覺得在修學佛法,就像剛才說,我們覺得修學佛法,實際上,在修學的我,弄到後來,「我」是越弄越大。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仔細檢查一下看看。平常我們最流行的,也可以說最適應我們現在時代的,就是淨土。這個印光大師,是淨土的大德,他特別說明,有很多人,弄了個半天,是念佛也好,什麼也好,越念是煩惱越重。對不起,弄錯了,怎麼會呢?就是剛才這個道理,我覺得對了,實際上呢,沒有真的對。所以前天說的,未會先會,千萬不要!我們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個我是愈弄愈大,那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不過這個詳細的內容在下面,所以我談到宗喀巴大師,當年修行的狀態。他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所以能夠幫這麼多人的忙,乃至於把整個的教法這樣的振興,到今天我們還有這個受用的原因,就指出這一條路來。這個也就是,我所以選取本論,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共同研習的原因。
同樣的,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以後原則上面都是遵循這一條道路,講的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當中,慢慢的去推展擴大,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地到每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使得我們對於整個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這裡是簡單地說明一下,宗喀巴大師他當初是這樣的。他是先在教法上面,有了這樣的一個認識。當年在他那一個時代,他在整個西藏,可以達到獨一無二的,最高的這樣的一個地步。現在教法上面,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一下,他曾經同一天講法講二十一部論。換句話說,我們在平常講法,一座一座,他講二十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