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5841
 lad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發現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本週幼稚的話題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季氏1~6
作者: lady 日期: 2010.09.05  天氣:  心情: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季氏為魯國大家族,為一有勢力的家族,為魯國家臣,有自己的部隊,有如日本的幕府將軍,負責主宰國政的人,季氏要攻一個魯國的附屬小國顓臾,孔子有兩個弟子,冉有和子路在季氏門下為官,二人知有戰爭要發生,跑去見孔子,孔子說:「冉求啊!你當季氏家宰,而今季氏要攻打顓臾,這不就是你的過失嗎?顓臾在先王周文王時代,被封在東蒙山下,是屬於魯國範圍中的一個小國,同樣是社稷之臣,同為魯的一部份,有什麼理由去征伐他?他也不會來侵犯你的,你們存心想併吞吧?你們為我的弟子,現當季氏的家臣,為何不制止呢?」弟子說:「這是季氏君主想做的事,我和子路都不願意。」夫子說:「求啊!古代一個大官良吏周任他有說過為官之道。如果能夠為這朝廷盡力的話,就進入朝班之中,就去當這。如果只是空掛虛名就不要當。現在你們不想去征伐,但又無能為力,那就不應該再做官了。國家快跌倒了,你們不能去扶正,那何需用你們?有危機不能扶持朝政要做什麼?國君有錯誤的政策要去阻止他,阻止不了就不要再做下去了嘛!」「而且你說話有過失,把責任推到君主身上,老虎從籠子裡跑出來,烏龜、寶玉離開櫃子而毀壞了,那是管理人的責任,為官的人就有責任讓君主不做非禮之事,你持不住是過失啊!」





孔子深知他的弟子有能力管的住的,他們是故意放出老虎的,冉有也知道騙不過老師了,終於講出實話:「現在的顓臾是個小城,但城池堅固,而且*近我們的封地,今天不把他拿下來,將來我們的子孫如果不爭氣,會被他們攻下來的。」於是看出來弟子是把責任推給他人。孔子說:「求啊!君子以此為病,會譴責自己,明明自己貪心想去得到好處,偏偏又要用美好的理由來掩飾。」道場中也有人會如此,明明自己貪財好利,偏偏又藉口要以凡養聖,蓄積道糧後再來好好的修,這是用美好言詞來掩飾自己的貪心。





孔子說:「我聽說過國家要憂愁的不是人少或土地少,也不怕貧窮,家庭也是一樣。」現在人怕人丁單薄,貧無立錐,國家更怕,有些道場亦如此。孔子看出弱點,但他提出:「不要怕人少沒錢,最怕不公平。」公平是很重要的,只要公平,人必會越多,不公平人自會越少。公平很難拿捏。道場國家如果公平,人會越多,如果是少數人壟斷,少數人好,多數人被壓榨,人必會跑掉,如果沒跑也是留下來作亂而已,不平則鳴一定亂。以前時代只要這裡不公平,人就會向外地移,相反的,國家公平大家四海歸心,修道人希望人越多,就要公平,讓人感覺到與社會不同,公平是恰如共分的福報,不是大家都一樣,而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好人壞人一樣好,那不行的。如果搗蛋破壞的對他好,犧牲奉獻卻越來越苦,聰明的出一張嘴,憨直的做到死,耍嘴皮子的,大家奉承,或怕他不修,會都低心下氣的去成全他,那是不公平的,不要讓惡人得勢,小人善於鑽營,會揣摩上意很可怕,不公平來自於此。團體中一定有上下,就像房子一定有一個總開關,主從上下有了以後,就會出現揣摩上意,他瞭解上面喜歡什麼,就會去迎合,扮演這種角色。到中人人都居上又居下,居於上的要小心,不要讓下位揣摩上意,要善用賢才重用賢良正義之士,讓下位明白,你就是喜歡賢良正義聖賢,那麼自然道風會好起來,就怕不公平不均,當人覺得不公平,好人沒好報反受惡報,壞人有善報,人心就要離心離德了。





不要怕窮,要怕百姓住的不安,沒有安全感是很可怕的,道場中不在於道場佛堂大,不在於財產少,而是看有無安全的感覺,如讓人有安全的感覺,道場就成功了。道場最重要的是公平安心,讓大家能清楚看到,道場與社會不同,好人必受重視,壞人一定會被發現,指責糾正,看回來時內心要有安定的感覺,身心安頓。在都市叢林要建立復古的道場,要提供給社會人士的就是要讓他們看到公平、安全,不要走上社會的路線,變成重視人、錢、比大小了。要讓人親近,就要讓人感覺公平,因果分明,不管心如何亂,只要一走進來就清淨安全,那道場就安全了,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財,有財斯有國,君子要以身發財。





公平就不會有貧窮了,可以損有餘補不足,這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損不足奉有餘。要讓世間不貧窮很簡單,只要天下為公就可以了,所有佛菩薩都是損有餘補不足、。精神勞力、慈悲智慧、完全奉獻出來,而且既已與人己越多,天之道就是如此,不用教條道義。自己能不能做到,把有餘奉獻出來上天必不虧待。施比受更有福必然如此,但人之道不同,有錢欺負貧窮人,有錢越有錢,貧窮越貧窮,像財團有錢,做任何形式買賣,讓小生意人無法做下去,一直壓榨貪得無厭,不斷的聚斂,唯恐不夠,反觀有人朝不保夕,甚至有兒童沒便當吃,這乃是貧窮原因,平均,損有餘補不足,上天也會撥轉賜福。天官賜福,人求不到什麼福的,都是諸佛世界降福下來的,福杯滿溢,為何會滿溢?因為妳肯付出所以不用怕貧窮,願意付出,不管是付出多餘的錢,力、時間、精神,就會有各種善因緣聚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財神福神就是在看誰積德行善,就賜福給他,若一昧貪得無厭,死後會下油鍋灌口的地獄,為富不仁,下地獄讓你吃個夠。





一個國家充滿祥和,不用怕人丁單薄,道場中不要是非一堆,重要的是有無和氣,和氣自然人越來越多。國家有祥和之氣、人氣、靈氣、和氣,一般人濁氣慾望重重,開始修道後,濁氣會變清,久之靈氣就出現,慾為愚痴,清久必靈,但光是清是靈不夠,要能發出祥和之氣,那就菩薩了。清靈到一定程度不退轉,無不明就無不容也,智慧明了,肚量自然大,和氣就出來了。德不孤必有鄰,修道人清氣靈氣是阿羅漢,這一定要有,但最重要的是一團和氣,這是菩薩道,能有和氣才能共修,和者無寡。





公平和氣必能身心安頓,自然不會造反作亂,人心安定,社會家庭道場就安定,像如果想回到家,立刻想到要與誰吵架過不去,那就是失敗的家庭,到道場能放鬆,如意自在,這事成功的道場,自然不會有造反作亂。所以孔子認為根本不用怕顓臾會造反,要怕自己國家有否均和,本末要分清楚,根本在於均和安,修道不用怕假祖師來作亂,道親在道場中能均和安,拉都拉不跑。但如果是非一堆,不公平不和氣不安定,魔必群起。身體健康就不用怕生病,家庭道場不要怕受考,要禁的起考,體質要健康,要均和安,這是安邦定國之道。如果能這樣,遠方的人如不服從你,不是去征服他,修自己的文章道德內涵來吸引他,由外而內,內外兼修,讓人看的出這是一個文明的國家,來了以後發現是公平祥和的國家,自然安定下來歸順了,人人都希望能搬到這裡來。





不要整天比財勢,要修出有氣質,讓人如沐春風,外有文采,內有道德,要修出如此氣象,眾生自然來歸順,不需威脅利誘。一旦眾生來了以後,就要先安頓他,讓他心中三毒、焦慮、愁苦越來越淡,接引眾生不是重視他來有什麼好處,而是接近你以後,他發現你後面的道場、老⊙,有如此寶山的感覺,山氣漸佳,越接近道場越愉悅安定,內心衝突、恐懼、憂慮越淡,以德化人,大而化之的力量,道有這種力量,不要用人為破壞了,用心很重要,讓人有苦海中上了法船安全的感覺。子路和冉求二人,輔佐季夫子,顓臾遠方的小國對你們大城主不服氣,你不修文德來接引他,你不能守住他,而整天動腦筋要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道場內部不安,分崩離析,到處講是非、挖牆角、擴張版圖,孔子認為季氏的憂愁不在外面的顓臾,而是在自己的內部啊!之後二弟子終於制止了這件事,沒去征伐。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說:「國家有道的時候,制禮作樂,出兵打仗這種國家大事是由天子來下達命令。天下無道時,制禮作樂,出兵打戰這些國家大事就由諸候來下達命令。」因那時諸候擁兵自重,不服領導者,這表示天下無道;道場也是和國家一樣,道場如果有道,那前人就一言九鼎,反之無道呢﹖就山頭林立,各自擅作主張,沒有承上啟下了。





禮樂征伐言只能一套,如果諸候出,各個諸候都各一套,百姓不知如何依循,那就天下大亂了。這是很危險的事情。就我們道場來講佛規禮節的制度也是只能用一套。





「自諸候出,蓋十世希不失矣」如果禮樂征伐之事,自諸候來下達命令,每一個諸候都各有一套,各做各的,那最多傳三百年沒有滅亡的很少見。孔子判斷的沒錯,自孔子以後,這些諸候過了三百多年就通通滅之,最後由秦始皇統一天下。





「自大夫出,五世肴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不失矣。」





禮樂征伐之事,如自諸候國裡,擁兵自重的丈夫來下達命令,那很少有一佰五十年不失去國家的。如果由陪臣就像今日的秘書,幕僚來執行命令,撐大權,那很少有九十年不失去國家的。





「天下有道,則政不在丈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天下有道,則執政不在大夫,政令的頒佈都是天子下達命令,不是大夫專權。天下有道,則老百姓不會整天議論紛紛,各執己見,互相攻擊。那就越亂,因在上位者,失其道。不是因老百姓議論紛紛國家才失其道,而是國家先失其道的。










16-3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說:「自從魯文公去逝後,魯文公的公子把太子殺了,就是把兄弟殺了,自己當了國王,從此以後就失其政也,經過五勾,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魯定公以後政權就落在大夫(季無子)的手上,然後再經過四代,政權落在家臣,楊虎手上。這時候天下就很亂了,所以說桓公之後子孫都衰微了。」





諸候執國政,大夫執國政,陪臣執國政,如此魯國就弋弋衰微了。所以孔子主張,諸候,大夫,陪臣,能力再強都不能讓他們掌國政,灴在其位,不謀其政,會亂了體制,不是能力強,就可以橫加干預,多嘴多舌,言會擾亂天下大政,這在任何團體也是一樣。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說;對我們有助益的朋友,有三種,會損害我們的朋友也是有三種,第一種「友直」;忠言直諫的朋友。第二種「友諒」:心胸寬容大量的朋友,比較能原諒別人的朋友,第二種「友多聞」:知識淵博,見聞廣博的好朋友。對自己有害處的朋友:第一種「友便辟」:嫻習禮儀,但不真心的,讓人看起來,很懂禮儀,道貌岸然,其實心中是不真心的,第二種「友善柔」:很柔軟,會取悅,諂媚你的,第三是「友便佞」:不是講真理的口才好,而是講一些是是非非這種話很有技巧,專門逢迎,湊合拍馬屁的能手,而你不自覺,而接納他,這叫巧言蠱惑。對言些人要特別弓心,免得上當,造成損失。





道場上出了一位吳瑞源先生,他就是便佞之人,他告訴你:很可惜,你這麼努力修行,但只修性不修命,功夫只有一半,要性命雙修,那要如何來修命﹖看起來他是為大家著想,修命你身體會健康,道才可以辦得下去,言種友便佞最可怕,慢慢把你引入歧途,你還以為他是一片好意。其實我們修道就是性命雙修,福慧雙修的。





還有我們最容易去尊敬禮節一流的人,看起來彬彬有禮。還有一種是很會取悅你的人,絕不和你作對的,不會在言語上,表情上,動作上和你起任何衝突。這叫「善柔」柔軟的不得了,像水一樣,老子講「上善若水」。我們想想上惡也像水一樣,到時候要造反的時候,你就知道厲害。那時太遲了,他最了解你的秘密,最知道你的要害在那裡。等他要修理你時,你就無法抗拒,人是很容易栽在損友上面因大家都討厭跟自己過不去的人,不聽我們話的人。










16-5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說:「對我們生命有益的三種喜好,會損害的也有三種喜好。第一喜好中規中矩的禮,以我們道場來講就是喜愛,佛規禮節道歌,聖樂,喜愛真正的音樂,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陶治自己的心情。這是內修方面要樂節禮樂。那與人交往要樂道人之善,喜愛說人的好話,宣揚人之一切善行,孝順,禮貌,忠心耿耿…等人品高尚。」





「樂多賢友」喜愛多結交有賢德的朋友。這些都是對我們生命有益的三種喜愛。





真正的佛規禮節是能使我們「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言佛規禮節,只要你全心全意的投入,會覺得身心暢快。早晚獻香禮佛都會有洗滌身心的效果,禮節就是讓我們回歸正軌,可洗滌我們的業力。喜愛道人的好處,就是希望社會上多一些好人,這是一種愿力,這種愿力很重要,這是一種普世大同的大愿,言都是有悲愿的人,言也是彌勒祖師的鴻慈大愿。現今一般人看到別人有好處,還會去誣蔑,去批評,中傷。因嫉妒別人的好處,這種人是沒有悲愿,大都是只想能超越別人。





「驕」:驕傲奢的人往往用奢侈來表達他的傲氣。買東西時,上千元的衣服,品質就己不錯了,穿起來也很舒服,但驕傲的人他就是要買那世界上流的名牌的一件五,六萬或十幾萬,別人買不起,只有他才買得起。顯示他財大氣粗。以驕奢為樂。如此跟你一樣驕奢的人會嫉妒你,有德性的人會鄙視你。





「樂佚遊」喜好閒佚遊現「佚」就是正事不做,遊手好閒,有懶惰的意思。這兒的好玩不是指工作之餘的遊山玩水。





「樂宴樂」喜愛參加各種的宴會,大家聚一起吃喝玩樂,這些都是損也。





我們現代人很多就是喜愛驕,佚遊,宴樂。










16-6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說:待奉君子(和善知識在一起)內心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犯了這三點過失;遇沒輪到你講話的時候,你搶著講,這就是「躁」,或是人家正在說話,你打斷人家的談話,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言氶之而不言」。該你發表意見時,你卻不講,認為言多必失,這就是「隱」,該說的不說,這也是造口過的一種。仃如;看到你的兄弟,朋友,同學,要去偷竊,你要勸告他:「不可以去偷別人的東西,這是犯法的」。「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要察顏觀色,看到了該講的時候才講,不可沒注意別人的臉色,只管自己一直講,這就是瞎瞽,就是瞎眼的意思。所以要查顏觀色後高整講話的方式,使對方能夠接受,這些是講話的三個重點。


標籤:
瀏覽次數:136    人氣指數:2896    累積鼓勵:13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發現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本週幼稚的話題
 
住戶回應
 
時間:2010-10-02 12:14
他, 44歲,新北市,待業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0-09-10 09:39
他, 48歲,台北市,經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0-09-08 17:36
他, 43歲,彰化縣,政府機關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0-09-05 22:36
他, 48歲,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0-09-05 22:35
他, 48歲,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0-09-05 22:32
他, 55歲,新北市,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0-09-05 22:24
他, 36歲,台中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0-09-05 20:09
他, 36歲,台中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