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迷走青春》
快轉、跳針、倒轉、停格…青春期被按下暫停鍵 一絲不掛的少女崔西披著骯髒浴帘坐在公車最後一排, 她時而喃喃自語,時而大聲喧譁,原來她在找尋自以為是狗的小弟, 問題是崔西自己也無法說明為何掉入這般混亂情境。迷路的人尋找失蹤的人, 該如何開始、如何結束?青春幻夢與不安在破碎和重組之間,不斷輪迴。
加拿大反骨導演布魯斯麥克唐納的後現代青春悲喜劇, 改編自Maureen Medved的暢銷批判小說, 艾倫佩姬飾演憤怒少女崔西,加拿大後搖滾天團「Broken Social Scene」配樂,堪稱Y世代《麥田捕手》。 在MV式華麗視覺風格中,拼貼電影、流行時尚雜誌、廣告、搖滾, 崔西甚至扮裝龐克教母Patti Smith的中性平胸裝扮,再現青少年次文化。 片中利用大量景框的不規則排列,創造視覺迷眩效果, 反應少女崔西迷亂困惑的內心。導演希望藉由這種新興形式, 讓觀眾真正進入崔西狂亂的心理世界,成為她迷走旅途中的一片風景。
Patti Smith - Horses Patti Smith 70年中期,在搖滾的精神感染下,作詩的女性作家Patti Smith開始了在紐約CBGB的彈唱生涯, 這項舉動開啟了同時期New York Punk的先機,領先了英國龐克革命的鰲頭,開創了第一位女性Punk Rock的先河。
1975年Patti Smith Group正式完成了“Horses”的發表, Patti Smith正式由女詩人成為Punk Band的主唱,她以哀怨、怒吼、低吟的唱法, 呈現出搖滾歷史上龐克年代的第一張專輯唱片。 作為先行者,銷售量僅攀升至排行榜第47名的“Horses”, 雖受到市場的冷落,後來卻深遠地影響紐約龐克、女性龐克、Riot Girl暴女搖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