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解構主義之父」美譽的法國知名哲學家德希達在巴黎病逝,享年七十四歲。德希達主張文學、藝術、音樂和建築有多重意義,但未必是創作者的原意,有時甚至連創作者本身都不了解。所以每一個對文本的閱讀行為也同時是一種寫作,每一種閱讀皆帶著特定的批判、詮釋、歷史脈絡或政治興趣,而重新寫作了文本。
台灣不也是如此?所有的事務都在解構中。對國慶日的意義與價值,在全面的解構;對國旗的認知與詮釋,在解構中;只要一碰上了政治,所有單純的事務都出現多重意義,進而脫離了原來的意義,經過批判與重新詮釋,在歷史脈絡中發生新的解讀,這種解讀與原來的意思產生碰撞,衝突因而發生。你看,台灣的政治解構和社會解構,與德希達的解構主義多麼的相似,所以這位寫過《全世界的世界主義者再加把勁!》的解構主義大師搞錯了,他的解構主義在台灣政治上得到實現,不是中國大陸。
對德希達而言,閱讀、詮釋和創作,是一種場域間的跳躍;對台灣而言,藍綠、一中與九二,也是一種場域間的跳躍。只能祈禱台灣不要因此而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