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鹽類)對健康的影響 林口長庚 臨床毒物科 林杰樑 教授 最近國人學者研究發現台灣人的體內塑化劑暴露劑量遠過其他國家,引起國人相關的重視。根據2007年成功大學李佳璋教授的研究,國內孕婦尿液中塑化劑相關代謝產物含量,高達先進國家孕婦的尿心塑化劑含量高8-20倍,同樣的陽明大學蔡美蓮教授也發現國內國人每天由食物中攝取的塑化劑(HEHP,屬於鄰苯二甲酸酯鹽類的一種)的總量高逹每公斤體重33.4微克,是德國人的3倍。已經逼近歐盟所規定每人每天的塑化劑(DEHP)最大攝取值每公斤體重20微克。國人暴露塑化劑的嚴重程度可見一般。 塑化劑的健康影響,以前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老鼠的探討,最近10年來在人類研究,已經逐漸清楚。根據美國環保署認定塑化劑(DEHP)會引起動物的肝臟腫瘤,為人類可能致癌物質,但WHO並不認為是塑化劑(DEHP)一種致癌物質。因塑化劑含有類似女性賀爾蒙的作用,長大量暴露,恐引起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等女情賀爾蒙相關癌症的風險增加。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濃度越高,,其生產男嬰生殖器官先天情異常風險越高,男性生殖器官到肛門距離越短。另外國內學者也發孕婦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孕婦體內的甲狀腺賀爾蒙濃越低,如此恐怕影響嬰兒腦部發育,造成智能低下。孩童長期大量暴露塑化在女童會引起性早熟及乳房提早發育。性早熟的女童以後罹患乳癌、肥胖及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上昇。男童長期暴露塑化劑會引起女性化的傾向,造成行為偏差,會有喜歡洋娃娃、扮家家酒。因塑化 劑有睪丸的生殖毒性,男童成長後精子稀少活動力弱,易有不孕。塑化劑過度暴露,孩童也容易產生氣喘、過敏性疾病。 塑化劑的使用理論上應使用在聚氯乙烯(PVC),不應該存在聚乙烯(PE)如塑膠袋、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如塑膠食物容器中。但是塑料的再回收使用,加上分類不清,造成有些台灣的PE膠袋、PS、PP膠食物容器,含有少量的塑化劑。因此國內學者研究發現便利店的塑膠便當盒加熱過後,其食物中的塑化劑增加3倍,塑膠袋裝熱食也導致塑化劑含量大幅上昇。目前市面上能裝熱食的紙製容器大大數內層多有膠膜,換言之內層都有一層PE塑膠膜,並非使用食用蠟,因此紙製食物容器只能再加溫(Re-warm)不適合再加熱,其實任何塑膠食物容器除了5號PP外,都不適合再加熱或裝滾燙熱食,5號PP食用容器的選擇,也應選擇知名廠商出品,標示有可微波者,才可用來加熱,最好能選擇無色且較有厚度者。保鮮膜也不適合用來覆蓋食物加熱微波,萬一要使用時保絴膜一定要距離食物2公分以上,並且不要密封。含塑化劑的保鮮膜即使在室溫底下接觸含有油質的食物如:肉類、剩菜、起士等,也會造成塑化劑污染食物。因此建議: 1.衛生主管單位請速訂定食物容器、塑膠袋及保鮮膜的塑化劑含量。目前衛生署草案中預定限制DEHP小於1.5ppm,DBP小於1.3ppm,應儘速實施,以保障全民健康。 2.外食族請量少購買塑膠餐盒便當食用,避免加熱。如選用紙用餐盒便當食用,只加溫但避免加熱,微波時間越短越好,可把規定微波時間減半。 3.微波加熱食物時,儘量避免使用保鮮膜。萬一不得已要使用保鮮膜,記得留三分之一空隙 ,保鮮膜距離食物最少2公分以上。 4.含有油質的食物如:肉類、剩菜、起士等,即使在室溫下,儘量免以保鮮膜宜接接觸。 5.任何PVC材質加熱,其塑化劑都會揮發出來,可能被吸入或留存在地板上變成家庭灰塵,可能使誘發孩童氣喘病發作。因此常常使用吸塵器清潔屋內灰塵。 6.高油脂食物如:油炸、肥肉、家禽的皮或內臟類食品,應避免食用,以防過度攝取經由食物鍊累積的塑化劑或其他環境賀爾蒙。 7.孕婦及孩童為塑化劑的高危群,更要注意避免暴露任何的塑化劑。 8.孩童使用玩具避免一邊使用一邊吃東西,最好使用完再用肥皂手。避免使用含PVC塑膠擦 9.孕婦避免化妝或使用香味十足的保養用品或個人清潔用品,嬰幼兒也應該避免。 這篇文章是以前學校營養學老師寄給我的,我想最近國內因塑化劑的問題搞的人心惶惶的,所以把這篇文章PO上網,給公寓的鄰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