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439312
 @(^⊥^)@ ㊌‧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不在你身邊的他,不等於不愛你。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陪父母說說話是一種孝敬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黃金3階段 幫孩子啟動學習熱情
作者: @(^⊥^)@ ㊌‧ 日期: 2010.06.10  天氣:  心情:
台中家長協會理事顏振寧早就知道她的兩個孩子不一樣。大兒子一歲多就可以認得字卡上的字,上了國小後,還會主動要功課來學,這個孩子喜歡數學,浸淫在數學的天地裡自得其樂,後來進入台大數學系就讀。而小女兒一歲兩個月就能說出如「我要出去找爸爸」這樣完整有意義的句子,卻到了兩歲還在胡亂拼湊字卡上的字。上學後學業成績不理想,但顏振寧相信,優秀從來就不是指成績,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小女兒的天賦在口語,即使女兒唸技術學院時想休學學配音,做媽媽的也支持她。 我們活在一個高度競爭的世界,害怕如果不督促孩子,孩子會錯過機會,成為一生遺憾。 愈來愈多開明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找到天賦,因為自我的動力最強大,當孩子因為好奇、興趣或好玩,自己努力去學習一個主題或從事一項活動,完全不需媽媽的警告,或覺得為父母讀書,就會讓學習變成一種美好的經驗,並且成為一生的習慣。好消息是,無論你的孩子身處哪個年齡階段,陪伴、支持孩子找到天賦,比父母想像的容易得多,既不用時時刻刻監督功課,也不用參加昂貴的潛能開發補習班,在孩子的各階段有許多簡單有效的策略。 學齡前:玩和滿滿的愛。 兒童的工作就是遊戲,孩子快樂、放鬆以及受到刺激的時候通常學得最好。 孩子在遊戲時可以培養領袖氣質、團隊精神、人際關係,而當他單獨玩耍時,可以培養獨立、自信和創造力和語言能力。 身為父母,對孩子所接觸的活動與經驗有很大的控制權,當你擁抱孩子,對孩子說話、唸書給孩子聽、讓孩子吃美味的一餐、和孩子一起唱歌,教孩子辨認不同的形狀和顏色,都在幫孩子開發潛能。 八頭里仁基金會理事、親子專家楊俐蓉建議父母觀察孩子潛能。例如,孩子積木疊得很好,甚至不用看範本就能自己創作,表示孩子空間概念好,未來或許能成為建築師、工程師或平面設計師。如果朋友打電話來,孩子馬上可以確認「是某阿姨打來的嗎?」表示孩子有很強的人際需求,未來可以從事公關、行銷等行業。 如果孩子一開口唱歌就是五音不全,就不用讓孩子學小提琴了。孩子天生對音感不敏銳,未來可以當一個音樂欣賞者,但要當演奏者就會很辛苦。 父母對學齡前兒童還要給予他們被關愛的感覺。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有足夠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去獲得他想要的,而安全、被愛的感覺,更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勇於探索外在世界,不怕失敗。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迪西和李察萊恩認為,人類心理的基本需求是--關愛、自主和能力,也就是說,每個人、每個孩子都想做一些事,體驗到自己很能幹和感覺被愛。 讓孩子有「自己做到了」的成就感,在安全的環境下,讓他自己綁鞋帶、學溜冰,去嘗試、去體驗,為日後的成就動機打下基礎。 學齡期:鼓勵不同,培養毅力。 孩子上了學,學校教的不見得是孩子的興趣所在,更麻煩的是,若孩子的抽象思考能力開發較晚,容易在學業成績上吃虧。 身為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建立與維持自信,讓孩子知道,他有弱項就如同有強項一樣平常,但即使在學校教育體制下受到挫折,他的強項依舊受到父母的肯定。 哈佛大學迦納(Gardner)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是很有用的參考。他將智能分為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省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與自然博物智能。 基本上,迦納博士的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智能下,都有不同的強項與弱項。你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他的強項,學習如何學習(learn to learn),並學到最好。 愈來愈多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天才,真正的專精依舊需要超過1萬小時的鍛鍊,找到強項還不夠,持續練習才能傑出。 在學齡階段,孩子還必須學會毅力,學習往往需要意志力才能學會,才會得到成就感,例如歷史需要背誦兩次,數學也需要練習,這就是棉花糖理論,期望孩子擁有「延宕滿足(DelayGratification)的本事。 史丹佛大學的一個實驗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15分鐘,如果願意等,就可以再多一塊棉花糖當獎賞。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 《學習動機》的作者伊旭塔‧雷曼認為,當小公主、小王子的每個願望都立刻實現,延宕滿足的能力就會「發育」不全,孩子只會發展出低度的挫折容忍度。 所以父母應該放手,孩子自己擺平和同學間的爭吵,也該自己帶體育用品,當老師質問為何沒做功課時,也該自己承擔。 孩子的能力比父母想像的高,但需要空間、機會去實驗,才能學會。 青春期:引導獨立,價值釐清。 孩子到了青春期,理應日漸了解自己的價值觀、能力與興趣,台灣學制也開始重視選擇升學與技職不同方向。 很多父母會說:「是他自己決定不寫作業、不唸書,所以他要自己承擔後果,除非他自己想改變,否則我們怎麼幫他都沒用。」但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孩子你開竅了》的作者惠特理(Micheal D. Whitley)認為這根本是父母在迴避問題,因為這些青少年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做出導致失敗的決定。當他們不唸書、不工作的當下,滿腦子只有藉口,例如把失敗歸咎於「無聊」,或師長、父母常常說教。 父母的首要之務就是讓孩子知道,是他自己在做決定,讓他真正感受到主控權和責任感。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父母和小孩講好今天要帶回自然科筆記好好複習,但孩子說「他忘了帶課本回家」。此時,不要急著罵他,或是跳上車回學校拿書,而是問「事情為什麼會發生?」發掘他做這件事的目的,與這件事的看法與感覺,讓他找出做這個決定的原因,這樣他就不會用「忘記了」的藉口來保住面子。開平餐飲學校前校長夏惠汶更建議父母,在價值釐清的過程中,不要對孩子用負面語言。 例如父母常責怪孩子,「你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到底要做什麼?」殊不知,能知道不要什麼也是珍貴的,這就是價值釐清的過程,夏惠汶說。 尊重孩子在人生中探頭探腦,多方嘗試,即使「你走過的橋比他走過的路多」,還是得讓孩子自己去走,才能成為他自己的能力。 親子專家楊俐蓉也建議,若孩子沒有強烈的趨力,父母可以建議一個比較安心的方向,先去就讀並不那麼討厭的科系,未來孩子也可能在學習或工作中,找到樂趣。就如同創立日本第一、全球第六大網路公司的「樂天市場」社長三木谷浩史說,「尋找有趣的工作,不如讓工作變得有趣,」他舉例,每天開東京環狀線的司機每天繞圈一定很痛苦,但如果他把這項工作當作賽車,感覺就完全不同。 父母是弓,孩子是在弦上射發的生命的箭矢,詩人紀伯倫曾比喻,生命不倒行,孩子是屬於明日的。
標籤:
瀏覽次數:37    人氣指數:437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不在你身邊的他,不等於不愛你。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陪父母說說話是一種孝敬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