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切忌佔人家便宜,只有讀書例外,讀書是最佔便宜的事,你花少許錢就把人家畢為生的心血買回來,花少許時間就把別人的經驗吸收為自己生命的營養,這種便宜不能放棄。
《佛說八大人覺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覺悟的八項真理。因為這部經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在同一時間、同一個地點、對一群信眾、一下子就講完的,而是經由後代的祖師大德,將佛陀陸續所說的法記錄、歸納成八類的真理,讓我們容易受持。
我們必須了解生命的有限性、無常性,才能確知人生所要追求是什麼?人生難道只為了追求飲食男女、吃喝玩樂嗎?當你了解「物質只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非必要條件。」你就知道,面對再多的物質,也只能日食三餐,樓高屋廣,亦只是夜眠八尺,雖說銀行裡有千萬的存款,也只是掛個名而已,畢竟你無法吞下它、帶走它;就像一條狗雖身上掛滿了金牌、銀牌,除了加重自身的負擔及滿足人類的虛榮心外,對狗來說,是一點益處都沒有,因牠根本就用不上。
目犍連尊者有個徒弟,由於父母、妻子瞧不起他,子女也不孝順他,感到家中非常沒有溫暖,逼得他年老入空門,希望能獲得心靈的依靠;心想,自己雖然是剛受戒的比丘,由於年紀老大,應當能受到一些優惠待遇與尊重。不料,佛門敬重的是戒臘,先出家為上座,後出家為下座,眼看自己不論吃、喝、住、行,樣樣都落在最後,一張老臉實在掛不住,越想心裡越不平衡,就跑去跳河尋短見,幸好他的師父目犍連尊者,及時施展神通,總算救回這條老命。
目犍連尊者安慰他說;別難過了,我帶你出去散散心吧!即刻運起神通,帶他到海邊。他們看到海上有具屍體,屍體臉上有條蟲不停的從嘴巴鑽進,再從鼻孔鑽山,又從眼睛鑽進、耳朵鑽出。徒弟好奇的問「這條蟲為何如此的在的臉上鑽進鑽出呢?」
目犍連尊者回答「她是舍衛國最有錢人家的太太,因為膝下無子女,深怕先生在外風流,就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使先生無心攀折道旁柳;有一天,當他們共同乘船出遊時,船因失控而翻覆,夫妻雙雙罹難,這位太太因生前太愛戀自己的面孔,死後仍貪戀不捨,因此就投生成一條小蟲,在自己的臉上爬來爬去。」老徒弟聽了心中一陣哀嘆;人間的恩愛雖美,卻仍擋不住無常的摧殘而化為烏有啊!
目犍連者尊者又運用神通帶著老徒弟來到另一個地方,原先以為置身在一個小島上,可是再仔細一瞧卻是站在一塊很大死魚的骨頭上面,徒弟就驚奇的問「世界上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魚?」
目犍連回答「這條魚的前身也是個出家人,由於生性貪懶,幾乎天天都閉著眼睛睡覺,不肯修行,一生這樣被秏光,所以死後就投生成我們腳下的這條大魚,由於前生是愛睡覺鬼,今生則成愛睡魚,仍是天天閉著眼睛睡覺,等肚子餓時就張開大口,讓小生物誤入牠的口中吞進肚裡,然後又繼續睡大覺,有一天,一艘載有五百人的船經過海面時,正好遇到【愛睡魚】張開大口要吞食物,眼看這艘船也將難逃被吞噬的命運,這時船上忽然有人急呼大家趕快唸「南無阿彌陀佛」,由於大家同聲一氣,也就聲勢驚人,震醒了【愛睡魚】的靈性「我本是出家人﹐怎會變成今日這副德性?如果再把艘船吃進肚子裡豈不更罪孽深重?」
一念醒悟趕緊閉住大口,五百人終於死裡逃生,他由於這一念懺悔心,消盡了前生的業障,又投胎做人。目犍連又嘆了一口氣說「老徒弟!這個人就是眼前的你,你由於前生的懈怠,不知修行而淪為畜生,今世幸而為人,卻仍不知好好的努力修行,不知你的來生又將成為何等悽慘模樣呀?」
經過師父的當頭棒喝,老徒弟至今才完全清醒過來,馬上進入禪定,深觀人生的無常,又由無常觀而進入無我的境界,當他們師徒踏上歸途時,老徒弟已不再需要依賴師父相扶行,因為他已開悟證果,可以自行運用神通回歸住所了。
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懶」,讓我們最快樂的則是對生活有一個安排、有一個目標。
佛教徒常說「隨緣」,並不是空等眾生自動上門來,而必須大家共同發心來策劃活動、製造學佛機會,自然能接引更多的人共同研究佛法。如果空等「緣」來相會,守株待兔的結果,將是雜草叢生,滿園荒蕪。
所謂慈悲多禍害,慈悲要圓修,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偏在願,有一些法師發願,不願意往生,也不願證果,他發的是什麼願?我生生世世都要到這個世界來當法師,這個好,不錯。但是諸位要曉得,偏在願上容易生起感情,落在情識,必定隨業流轉。
一定要覺悟這個世間苦,世間人生活得很苦,實在講苦從那裡來?心量太小,天天在計算,愈算愈苦;心量大了,大而化之,什麼事都沒有,無事才樂。苦從妄想、分別、執著來、那叫集。集就是煩惱,苦從煩惱中來;煩惱是因,苦是果報。
佛說這個苦可能擺脫得掉,不但我們這一生的苦可以脫離,三界六道生生世世的苦都可以出離,出離有出離的方法,方法叫道,道就是離苦之道、了生死之道、脫離輪迴之道。這些道、方法都在經典之中。
尤其《華嚴經》對道講得最圓滿,講修行的方法門徑、離苦得樂之道,講了兩千多個法門,任何經典中不曾教我們這麼多。而兩千多個方法之末,普賢菩薩為我們選擇西方淨土,選擇念佛法門,這個不可思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作為《華嚴海會》的大圓滿,使這個大會達到最高潮。
選擇淨宗法門,時間不會太長,這是修行、證果、成佛最快速的一條特別道路。 其餘的大乘法門,快速的算是禪,比一般大乘要快得多;大乘又比小乘快速。可是即使以禪宗而論,破一品無明,證得法身之後,生到華藏世界初住菩薩,要破四十一品無明,證到究圓滿的果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講的,你沒有證得圓初住以前,你所修行的時間不算,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初住菩薩開始算起。華藏世界初住菩薩的修證功夫,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了。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人,煩惱一品都沒斷,但是成佛比華藏世界的菩薩快得太多太多,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指誰?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聽到難信,哪有這種道理!他們費了千辛萬苦,無量時劫,才達到這個地位。我們今天能信,實在說不可思議。
我們憑什麼相信?要不是佛給我們說出,我們真的沒法子理解。佛告訴我們,我們凡夫能夠相信,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學習這個法門,善根、福報、因緣成熟,《彌陀經》上講「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這一生能夠信、能夠願,是你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這是靠自力。第二個條件,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說阿彌陀佛加持,就包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加持,這是靠外力所加。有這兩個原因你才能相信,才能夠不退。否則,這個法門決定是當面錯過,你一生縱然遇到也不肯修,更有甚者,有些法師雖然講淨土經,勸人念佛往生,自己卻不念。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你能夠保持心地清淨,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還是惡緣,都能夠保持不動心,就可以與一切眾生同事,四攝法中的同事攝就可以。如果我們見色聞聲還會起煩惱,什麼煩惱?順自己意思會起貪愛,不順自己意思會有瞋恚,要是有這種情形,還是遠離比較好,學小乘,儘可能避免這些境緣,讓心定下來。
等心定下來之後,再出去試驗試驗,這個很重要;試過一次,但再一考試心又亂了,不及格,回頭老實再修。什麼時候出去考試通過,沒有問題,你就可以學菩薩。因此四攝法中的「佈施、愛語、利行」,一般都可以學,「同事」則視自己的程度。自己如果沒有這個功夫,沒有這個定力,這一同就完了,不但你度不了眾生,你很快就被眾生度跑掉,這事要注意。
世尊一生教學,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有國王大臣,也有販夫走卒,真的是孔老夫子所謂有教無類,一律平等。佛並沒有接受絲毫的報酬,只是每天出去托一缽飯而已;穿的衣服叫糞掃衣,別人丟棄的舊衣服,撿起來洗乾淨,把破損的地方裁掉,湊合縫起來當衣穿,佛過的是這種生活!我們今天過的什麼生活?我們是學佛?要是給佛世的人看到是笑話,我們學什麼佛!連佛的樣子也沒裝像。
佛家接引一切眾生,形象是第一要緊之事。菩薩的形象與性德完全相應,所以菩薩能夠在盡虛空、遍法界普度一切眾生,這個我們要學。我們形象不好,招牌不好,讓眾生一接觸就討厭、就掉頭而去,你怎麼能把佛法介紹給他?所以我們不能不注重形象。要注重形象,不能不注重細節,不要認為小的事情可以隨便一點,不可以,小節都不能失。度眾生一定要注重小節,才能令一切眾生接觸到你生歡喜恭敬心,你教導他,他才願意奉行。
發菩提心就是像諸佛菩薩一流的人物,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為正法久住,為弘法利生。我們學佛四眾弟子都要發這個心,這個心要發得真、要發得懇切,沒有自己。今天無論我們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覺悟,這就叫行菩薩道。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能夠接觸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應當把佛法介紹給他們。我們現前應當怎麼學法,才能與意生身有幾分相應?
清淨心是最重要,清淨慈悲,清淨心常常保持自己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緣中,不起心、不動心、不分別、不執著。什麼時候做這個功夫?靜坐的時候,念佛的時候,一切萬緣放下的時候,整個身心放鬆,最好是經行散步,這個時候萬緣放下了,恢復自己的清淨心,用這個清淨心來念佛,效果無比殊勝。這要平常多下功夫,然後我們在生活、工作、應酬,處世待人接物,我們的功夫就能用得上。面對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去對待,去處理,就接近意生身。隨他意,令他生歡喜心;隨自意,清淨無染。
念佛念到相應就得法喜,法喜充滿,欲罷不能,真正得受用。沒得受用之前,念的時候比較辛苦,比較困難,念得很累。如果念到法喜就不累,不但不累,如果你做事情做得很累的時候,念幾句阿彌陀佛,疲勞就消除了,比什麼都有效果。你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這種殊勝的利益,你沒得到。要怎樣才能得到?
誠敬心去念,一心稱念。如果能夠依照《無量壽經》上講的方法,效果便快。《無量壽經》講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發菩提心簡單說,就是你的心無論對人、對事、一切時、一切處都保持清淨、平等、覺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只要與這個相應,再専心念佛。一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就得力;這個境界就現前,非常有受用。
佛常常在經上講初發心的菩薩多,佛在經上比喻像魚子一樣,可是真正能長成的沒幾個。為什麼?出了大門就退心,就退轉了。如果你能保持初心,永不退轉,你與善財童子一樣,這一生就成佛。一個人發心不退轉,其相貌能看得出來,法喜出來,法喜充滿,清涼自在,智慧增長,業障習氣自自然然消除。
慈悲從智慧來,智慧又從慈悲來,所以慈悲與智慧相輔而成,我們想求得大智慧,一定要發慈悲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推動佛法的教學是什麼力量?慈悲心,慈悲是個動力,你能夠發心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什麼力量在策動你?慈悲,沒有慈悲心就沒有動力。你愈是看到有人精進不懈,那個人就愈有慈悲心;你看到這個人懶散,那是沒有慈悲心;缺乏慈悲心,人就懈怠、就懶惰。而有慈悲心的人,也必定有智慧。佛法中常講離苦得樂,不學佛你永遠過苦日子。學佛之後恍然大悟,明白了,我不甘心再過苦過日子,我要過佛菩薩大自在、幸福快樂的生活,我也常講,高度智慧的生活。
有同學問我,佛弟子當中都是菩薩示現,為什麼還有作惡的,還有障礙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大權示現,跡象是障礙,實際是幫助釋迦牟尼佛。譬如六群比丘是佛弟子中很不聽話、頑皮,天天在外面造罪業,實際都是大菩薩。他們為什麼這麼做?讓大家看了,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告狀「你的學生在外面幹不對的事情,在那裡幹犯罪的事情」釋迦牟尼佛聽到之後,即刻制定戒律。所以他們故意造作許許多多過失,以讓釋迦牟尼佛制定戒律,都是大權示現。
另外一種障道的是魔,魔王眷屬,他為什麼障道?嫉妒、瞋恚。從嫉妒、瞋恚中生的是魔,魔障道,魔不希望大家道業成就,魔看到人受罪受苦,他就歡喜,看到人離苦得樂他就不高興。我們自己要想想,我是魔還是佛?如果我們是佛弟子,看到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會生歡喜心,看到一切眾生遭難受苦會有憐憫之心,不忍心見到,這是佛弟子。如果看到別人受苦難卻歡喜,看到別人得福、得利卻起嫉妒心,是魔一類,不是佛一類。魔一類的也不怕,魔會回頭,不再當魔而作佛弟子,那就對了,所以經過佛法長時間的薰習,魔也會覺悟,也會回心轉意來擁護佛法。
觀世音菩薩是能證悟普門的大聖人。「普」是普遍;「門」是通達無礙。就像房子有門,我們可以由此出入,沒有門就不能出入了。普門就是普通的都是門,亦即普遍的都是無障礙的境界。觀世音菩薩也有譯為觀自在菩薩。觀就是大智慧。如果常常喜歡靜坐,就會有感覺,自在修行的境界,初開始的時候是不自在的,不是那麼順利;想要讓自己一念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很難很難的,但是經過長期的用功,慢慢地這一念就調柔了,也就能安住不動,就會感覺到自在一點了。
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的時候,雖然眾生剛強難度,而觀世菩薩還是很自在的。因為眾生不能汅染他,他不能影響他,他還能保持大自在的境界。
佛菩薩的慈悲心是很深的,看見我們受苦,同情我們,救護我們。可是,以佛菩薩來看,救護你這次的災難,並不保證你以後不再有災難,因為我們有很多很多的罪業!
所以佛菩薩就得另想辦法,要為我們演說佛法,使令我們修學佛法,斷除一切煩惱,不要再造罪,才能根本地解決一切的苦難。如果我們不修學佛法,不進一步的修學戒、定、慧,那麼一個苦難接著一個苦難,沒個完的。所以,在佛菩薩這方面,一定要宣揚深一層的佛法,才能根本救護一切眾生。
仔細地觀察我們的身體,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頭部的觸髏骨,有幾個屈窿;還有脊骨、脅骨、骻骨、腿骨、膝骨,乃至足趾骨,就是一節一節的骨頭頭連接起來,用筋纏一纏,再加上一層皮包裹起來,然後穿上衣服,會走路、會罵人,這就叫做人,只是這樣而已!但我們若不這樣觀察,總感覺到這個身體很可愛,我們這個糊塗人就被這骨頭人,這個行廁(我們身體會走路,就是一個活動的廁所)所欺誑了。有的人寫佛法的文章,寫到念佛或者念菩薩,在念字旁邊加個口字,其實可以不加口。念就是今心,現在的這一念心,一直憶念觀世音菩薩。想念觀世音菩薩。
佛在世的時候,在給孤獨園為諸比丘說法時,對諸比丘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在給孤獨園的樹林裡,有人把樹葉偷走了,或者砍了幾棵樹偷跑了,你心裡感覺怎樣?」比丘回答說『我心裡沒有感覺,偷就偷嘛,關我什麼事!』「如果你穿的衣服、用的缽被人偷走了呢?」『我心裡會不舒服!』
佛就問「為什麼人家偷了樹、偷了樹葉,你無所謂;偷的是你的衣、缽,你心裡就不舒服?就是「著」與「不著」的關係,你對樹和樹葉愛著,所以無論誰砍了它,你心裡都沒事,這是不執著。若是自己的衣服、缺被偷走,你心裡就會痛,這就是執著。有了執著,心裡就不自在;若不執著,就沒有事!」修學佛法的人說修行,究竟修什麼?就是修這個無著。不但身外之物不執著,就是對這個身體也不執著。若連自己的身體也不愛著的時候,就沒有問題了。
《顯揚聖教論》上發菩提心有一個成文的儀式。這儀式怎麼做法呢?就是在阿闍黎面前拜三拜,磕三個頭,跪下來說「長老憶念!我名某某,從今日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以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及慧,一切皆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這個文念一遍磕頭一次,共三次,就是發菩提心了,在佛法裡面說,發無上菩提心去受菩薩戒,你就得戒,就是菩薩了。
如果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但受菩薩戒時,尊證問「你發菩提心否?」你答「發菩提心!」這不算數!必須是你內心尊誠的發願要做菩薩、廣度眾生,那才能算是菩薩。所以說「願尊證知我是菩薩!」
學習了佛法,在你的一念妄想分別心裡面,有佛法的氣氛,煩惱一起來,馬上就知道,而且能降伏它,使內心保持清淨。保持清淨並不是沒有煩惱,而是隨時能調伏煩惱,不是隔幾十分鐘了,還沒有覺悟。若能夠在煩惱生起的當時就知道,而且有調伏煩惱的力量,不管貪心也好,瞋心也好,疑惑也好,總是能令自己的心清淨「外面的境界是外面的境界,我的心要保持清淨,別人的事情,別人負責,我自己要保持清淨!」你有道理,也是可以講的,但是要用清淨心來講道理。學習不用貪心、不用瞋心說話,就是不用煩惱說話。
我們佛教徒應該要做這件事,常常試驗自己,觀察自己「我不要用煩惱同人講話,我總是用智慧,用慈悲、用清淨心同人說話,我心若不清淨,我要立刻調整它!」你可以試驗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到多少。佛在經上也說到,人不要常常動瞋心,瞋心太大,太重,死了就會變成蛇。
年輕人自己知道:我若在學校裡好好讀書,學一技之長,將來就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可以發財。做官。於是,畢業後,心情就會很快樂,因為得到了一件本事。但是,也可能會感覺到社會上有很多苦難,我們沒辦法解決。念觀世菩薩可以滿願、可以幫我們的忙。
我現在提出一個問題「哦!念觀世音菩薩那麼靈,一念就把災難解除了。但是,也有人念不靈。怎麼回事呢?」譬如說老虎來了,馬上念觀世音菩薩也沒靈驗,也被老虎吃掉了。但話又說回來,如這個人遇見老虎張牙舞爪的來了,那麼念觀世菩薩靈驗了,災難也解除了,解除之後,這個人卻造作很多惡事,死後就墮三惡道了,若是當時他被老虎吃了,就不會有機會造作惡業,也不會墮三惡道,所以,觀世菩薩救護眾生的大智慧,和我們不同。
我們凡夫觀察事情,只看到眼前,明天怎麼樣看不到,所以遇到有時靈、有時不靈的情形。其實觀世音菩他知道,救這個眾生以後,他會造很多罪,反而對他不利,不如他死了以後,重新再換一個身體,能遇見三寶,沒有罪的障礙,他能得道,或生到阿彌陀佛國去,這不是很好嗎?但是,表面上觀世音菩薩不出聲、不說什麼,於是我們就認為「唉呀!觀世音菩薩不靈!」所以,不靈是我們凡夫肉眼說出來的話,靠不住的!
在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觀察下,應該怎樣做對眾生有利,菩薩就會如是做的。所以,當你向觀世音菩薩有所求時,觀世音菩薩不一定按照你的要求。因為,你的要求不一定對你有利。我們凡夫的眼睛就只看眼前,自己歡喜的那件事,或許對自己有害都不知道,但是,觀世音菩薩看得很清楚,所以,看似不靈,其實就是靈。我們應該多讀一些經論,可能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會認識得更清楚一點。
人生如戲,世界似大舞台,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扮演著不同角色,一幕幕的揭開,一幕幕的落下,自古至今,無休止盡的演出,是緣、恩、怨、債務四種條件的排列組合,緣聚緣生,緣散則滅,各種族類、族群、多元文化就是這樣產生的,圓教佛,理上講佛佛道同,事上講因緣,願力不一樣,願力愈大,因緣愈廣泛。
渡的眾生愈多,成佛以後的國度就愈大,小善小惡是按照劇本走,大善大惡沒有按照出牌,大善愈來愈好,大惡愈來愈壞,命運是可以改造的,想想看,父母妻子、親朋眷屬,豈不是同戲人,富貴功名即是妝點的服色,田園屋宅,即是搬演的戲場,至於榮枯得失,聚散存亡,即是場中的悲歡離合,其中恩怨情仇,兇頑善類,互相爭權奪利,勾心鬥角,即是一班生、旦、淨、丑,人剛生下來,就開始演戲,人死後,蓋棺事定,便是散場之局,人生在世,吃的還是三餐,睡的還是三尺六尺,站、坐還是一個椅子大,過的還是二十四小時,古代皇帝有三十六宮七十二院,夜夜春宵,山河大地是他的,死了還是帶不走啊!
人出生在人間孤獨的來,要死時也是孤獨的死,再怎麼恩愛的夫妻、父子,誰願意陪你死呢?只有你做的業力陪你去而已,你做善事,你就帶著善業而去,你做惡事,就帶惡業而去,做善升天堂去享受,做惡事下地獄受苦。
會修行的人,面對過去世惡果來的時候,他會懺悔,他會反省他的一生,因為這個惡果的產生,有辦法使自己的人生從新出發,如果要做修行人,我們一直拜,一直念佛,結果呢?車子丟了,太太一直罵,兒子讀書又讀得不好,做生意又失敗,這是不是惡果來了,這時候就是佛菩薩要讓我們好好修行,佛菩薩看得比我們遠,他們知道,怎樣來幫我們安排,該讓我們生病就讓我們生病,該讓我們跌倒就讓我們跌倒,該什麼時候讓我們碰到逆境,就讓我們碰到逆境,佛菩薩就是故意這樣來考驗我們一下,我們的翅膀才會硬,腳筋才會有力,胸肌肉才會厚,將來才能衝破種種困境,不會被任何環境所擊倒,所以佛菩薩會利用我們過去世的惡因緣,今生注定要受惡果報,趁我們年輕力壯,還得起時,早日現前,快一點還完,以免年老體力衰退時,才來討債。
所以會修行的人,決定不會說,我已經信佛、拜佛了,怎麼還會碰到這種事,這就是佛菩薩讓我們知道,人生是苦的,是無常的,讓我們覺得人生不值得留戀,我們才會精進去學佛,這一生完了之後,就能脫出六道輪迴,下輩子不要再來人間受苦,不要做凡夫,要做聖人,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倒駕慈航回入人間,度苦難的眾生及累世冤親債主。
現在我們社會上有很多鐵齒牌的,告訴他們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在陽間造惡,死後下地獄,地藏菩薩本願經內說得很清楚,那時受種種到罰的痛苦,真的是求救無門,呼天喚地也沒有用,悔不當初也太慢了,有的人還大聲說「說有地獄到底有誰看見!」難道歷史上遺留下來血斑班的事實,那能容你不信。
人常有怨恨的心,有人對不起我們時,常會說「我要看他多好死!」或「有一天一定要報仇。」佛陀說「不要發這種惡願。」發這種惡願時,其意識形態中與眾生都結惡緣。將來的果報只有在相互的鬥爭之中,若我們確實遇到糾纏不清的人,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所受的委屈,也不必跟他計較了。
除了吃藥會很快痊癒的病以外,其他的病都是業障病,病因主要是前世殺生來的,和造的罪業很多很重。此種治法包括鬼魂或業障病都能治好,治標是用藥物治療,治本是真正懺悔改過,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重德在發菩提心,把自私自利的念頭逐步的減少,一分都不留,冤親債主才會原諒你,放你一馬,因為發菩提心的人,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保證成佛,那冤親主打包票得救了,這是互利。反過來說,冤親債主堅持不和解,繼續不斷的報復,討債一直到慘死,如此冤冤相報何時了,累劫累世互相報復,殘殺,非常殘忍,這是雙輸。
希望所有學佛的菩薩要作好榜樣,都能把無量劫來恩怨債務,全部看破放下,一筆勾銷,隨緣消舊業,一方面不能再欠債了,勤修五戒十善,一方面發菩提心,眾善奉行,利他和念佛,把一切逆境惡緣以歡喜心來接受,等到債務全部還清,無債一身輕,保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不能成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一些冤親債主,是永遠糾纏不清,我們在這個世間將會很苦,常常有一些不如意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或你最親的人身上,讓你痛苦。
化解冤的方法;每天以真誠心,恭敬心恭念無量壽經和恭念佛號,好像阿彌陀佛在對冤家說法一樣,誦完經,頂禮阿彌陀佛三拜後,跪著面對佛像,至誠心懇求冤親債主原諒你。
祈求說:三寶弟子OOO過去生中,殺害你,使你痛苦萬分,現在學佛知道錯了,至懇切的向你懺悔,祈求寬恕原諒,冤可解不可結。說三遍三拜。如果等到臨終時,冤家才來討債,我們會受不了,幾乎都昏迷不醒人事,神智不清,障礙我們往生西方的大好機會,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冤家報復時很痛苦,要忍耐,以歡喜心來接受,讓他洩恨,怒氣才能平息,然後發願誦經,恭印佛書、善書、放生的功德迴向給他。
感化冤親債主,轉化煩惱、習氣、所知障,無債一身輕,才能上升不會往下墮,阿彌陀佛接引時,才能拉得動,因為阿彌陀佛能力再強,智慧再大都不能動因果一根毫毛,眾生要自轉業力,這是因果的定律,絕對的公平。佛陀只是把治病的方法和處方教給我們,自己的業障,依照佛陀的經典內他所教我們,我們依教奉行,再祈求佛菩薩慈悲幫我們化解。
有時候,想想自己的心胸,實在是非常的狹窄,連別人一些小小的過失,也要給予責備,一點也不能夠容忍。當想到即使五逆十惡之人,只要臨終能有一念的回心,具足十念稱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會用極樂世界無量的莊嚴,來更換他地獄的深淵這種悲願時,不禁深深的慚愧落淚。只有寬廣包容慈悲教化的心,能夠令一個冥頑不靈的人,真正的回頭。阿彌陀佛柔軟的心裡,充滿著寬大的原諒,假如不是這種寬大的原諒,又怎麼能夠用極樂世界來更換地獄的深淵?又怎麼能夠用萬德洪名來超出長劫的輪迴?
最好夫妻都有佛緣,一起共修佛法,很多夫妻,如果發現自己的太太(先生)學佛,就很擔心太太(先生)會出家,事實上不盡然,不是每個人都出得了家,出家的人,要有大福報的人,才能出家,因為出家人要勇猛精進,自己修行時「初夜后夜,精勤佛道」對信徒說法,四處遊化,出去宣揚真理,過著清苦的生活,不能享受各種的娛樂。
一大早就要起來做早課,做完早課又得出坡作務,緊接又是一大堆事要做,到了晚上等作完晚課後,又要自己利用時間看經、拜佛;所做的事,除自利外,導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眾的人格一天一天提高,能修行了生死,脫離六道輪迴,每天早晚課誦經咒,迴向給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藍諸聖眾,三塗八難俱離苦,四恩三有盡霑恩,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民安樂。
所以學佛應該認識到出家不容易,學佛有出家二眾弟子(男出家眾、女出家眾)有在家二眾弟子(男居士、女居士)。出家可以學佛,在家也可以學佛。況且先生能夠學佛、太太的愛情就有了保障,因為先生學佛,就決不至於在外面有邪淫的行為了,太太如果學佛,可以使她貪瞋嫉妒的脾氣,化為寬宏柔和與慈淑,能夠使你的家人成為佛化幸福的家庭。佛陀訓誨女弟子「一心向夫,不得邪淫。」「甘心苦樂,無有二心,慕修婦道,不擇衣食。」女人能夠遵從佛陀的教誨,真是做丈夫的福氣啊!
學佛的人,每以為學佛受了三皈依就要吃素,所以很多人明知道佛教很好,但不敢來學佛,因為他沒有辦法吃素,這是誤會太大了,學佛並不一定要吃素,而且也沒有規定說學佛後,一定要吃素,但吃素的利益極大,較經濟,營養價值高,可以減少病痛。現在世界上,有國際素食會的組織,無論何人喜歡素食都可以參加,可見素食是好處,佛教也說素食可以養慈悲心,不忍殺害眾生的命,可忍吃動物的血肉,不但減少業障,而且對人類苦痛的同情心會增長,素食對長養慈心有很大的功德。現在的豬六個月就殺了,餵豬的飼料中添加生長素(荷爾蒙),為了防止瘟疫,也有人添加抗生素,這些毒素都積存在牠的體內,所以牠的肉內都有毒素。人吃了怎麼會不生病,生奇奇怪怪的病。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說「學佛的人,不要隨便吐痰,擤鼻,因為隨便吐痰,擤鼻是一大折福之事,尤其在寺廟,清淨佛地、不但殿堂不可吐痰、擤鼻,即殿堂外淨地上也不可以吐痰、擤鼻。淨地上一吐痰,便現出污相。有些人肆無忌憚,房裡地上亂吐,好好的一個屋子、遍地都是痰。他以吐痰當架子擺、久久成病,天天常吐,飲食精華皆變成痰了。若肯咽了,久則無痰,此是以痰殺痰最妙之法。
(整理者按:反正痰本來是在你的身體內,我們只是讓它又回去而已,咽痰是痰在喉頭時,就是使痰由氣管轉入食管而已,只須喉嚨咯作咽食下去,痰即由氣管轉入食管了,痰不會到口內來,所以又乾淨又不污穢,而且又可治病。)如不能咽,當吐於紙上,丟到紙屑簍,但這太麻煩了,又不潔淨。不如咽了,又不麻煩,又無污穢,而且以後永無痰病,是為治痰病之妙法。」
放屁一事,印光大師也說「吃飯不可過飽,再好的飯,只能吃八九分飽,若吃十分飽,會傷害臟腑,常常吃得過飽,必定短壽。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放屁,以此臭氣薰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若要放屁,則出去到空地放之,待其氣消再回來,如真的不能外出,當用力提起,一會兒,即在腹中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