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經學佛,目的是要開發出佛性來用;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佛法,發揮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們不但現在生活清淨、快樂;同時也解決生死輪迴的大問題,使我們永遠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
如果,我們聽經和生活脫節了,這樣就失去聽經的意義,聽經聞法也枉然,如果,我們學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狀況又是另一回事,這樣就是枉費白學了。姑且不談生死的大問題,學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問題,常常就把學佛、念佛丟到一邊,先就自己的心情、個性來發揮,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我行我素,這樣也是枉然,和不學佛一樣。
如果聽經學佛已經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處事、說話行動都沒有改進;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動念都先為自己設想;只顧自己的立場和意見,不考慮別人;這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還沒有了解眾生和我們的關係和真相。
《普賢行願品》第一大願教我們要「禮敬諸佛」,眾生就是未來佛,對人沒禮貌,不恭敬,就是沒有「禮敬諸佛」就違反菩提心。這對別人的影響可能不大,別人頂多覺得你沒有禮貌,沒有水準而已;但是障礙自己修行成佛,影響就很大了。
我們佛教徒經常要拜佛,拜佛就是要培養「禮敬諸佛」的態度,學習恭敬別人的精神,也就是在培養菩提心,如果有拜佛,卻沒有開發出恭敬的精神和有禮貌的態度,這樣,就只有拜佛的形式,而沒有達到拜佛的效果。也等於是,有吃藥,但是病沒治好。
拜佛是「禮敬諸佛」,也是一種覺性的提醒和練習。為什麼要常常拜呢?就是要時常鍛鍊,把拜佛時的謙卑、恭敬、柔軟的心帶到日常生活中,並不是拜佛一回事,生活又另外一回事。有人拜佛時是很有禮貌,五體投地,而走出佛堂和人談話就把頭抬得高高的,又愛頂嘴、插嘴、沒禮貌,處處只想到自己的意思,不管別人的立場和心意是如何。這就是沒有將拜佛那份禮敬的心帶到日常活中,這也是違反菩提心的。如果是真正發菩提心拜佛,是所有的行動、言語都會轉變的。
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仔細來體會…凡是我們做失敗、費力又讓人不高興的事,詳細檢討起來,多半是沒有用菩提心,沒有先尊重別人的心意,也沒有先交換角色,去體會對方的緣故。假如不用菩提心,連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能做好,更不用提成佛大事了。
有人以為:只要每個月初一、十五,煮一些自己比較愛吃的十二碗菜,來拜佛就是供佛了。其他時候都是自己要怎樣就怎樣,根本不管佛的教導,有些行為還跟佛唱反調;這就是只「供養自己」不是「供養佛」。若要供佛,當然就須「順佛的心」來供養。佛認為供養什麼最好?就是「法供養」。
什麼是法供養呢?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到七種法供養,以下簡單介紹七種法供養:
第一「如說修行供養」:佛教我們要照他所說的道理,來修正自己的心念、行為,如佛所說的法修行,就是對佛最好的供養。
第二「利益眾生供養」:佛最關懷、愛護的是眾生,若能用心去做對眾生確實有利益的事,就是對佛最好的恭敬和供養。
第三「攝受眾生供養」:佛希望眾生都成佛,才能永遠解脫、快樂、自在。我們若能牽引眾生一起學佛,一起快樂成佛,這是最合佛心的。攝受的「攝」是提手旁,右邊三個耳朵,本意是以手牽引,把三個耳朵湊在一起;引申為牽引此與彼接近,牽引眾生與佛接近。
第四「代眾生苦供養」:佛最不忍心眾生受苦,如果我們能為眾生拔苦與樂,就等於把眾生的苦代換掉,這也最合佛的心。
第五「修善根供養」:佛最希望眾生善根增長,早日成佛,所以我們自己精進修行,勸修善根,就是對佛最好的供養。說到善根,一般講三大善根:就是「無貪」、「無嗔」、「無知」。本來貪的,不要再貪;本來生氣的,不要再氣;本來事理不明、愚痴之處,不要再愚痴下去;這就是在種大善根。
同時,《阿彌陀經要解》提示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又多福德的大因緣,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不是小善根、小福德哦,是不可思議的大善根、大福德!也是不貪、不嗔、不痴同時總修。
念佛,表面上好像沒去做什麼大事,實際上,因為阿彌陀佛就是無上菩提,是萬德修成的名號,所以一心持名,萬福萬德都具備。有念佛的大善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慧花果。我們勤念佛,勤修善根,是真正供養佛。
第六「不捨菩薩業供養」:佛希望我們行菩薩道,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如果我們時時記得,慈悲幫助眾生覺悟,離苦得樂,做菩薩該做的事,不捨棄菩薩的事業,這也是佛認為最好的供養。
第七「不離菩提心供養」: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要用清楚明白的心,常提醒自己「順菩薩提門」,這也是佛最歡喜的供養。因為不離菩提心,才能自度度他,同成佛道。假設我們常用財力,煮好菜供養佛,佛當然也會歡喜接受。不過日常生活中,如果都糊裡糊塗,常放任自己墮落,總要佛替我們擔憂,這也不算是真正恭敬佛、供養佛。因此,要用覺性,不離菩提心的智慧、慈悲、願力,才是合於佛心的供養。
由以上七種法供養就可以體會,佛是具有圓滿菩提心的人,他並沒有要求我們去侍候他。他只希望我們…能覺悟,好好修行,解脫自己的煩惱,也幫助眾生覺悟,離苦得樂。法供養,一個念頭的功德,就比長久用無量珍寶供養無量佛,更大無限倍。能這樣,才是真正順佛的心,「順菩提門」才能開發出佛性無限的功德。
《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意思是…我們若忘失了菩提心,即使修各種的善法,都會變成折磨身心的事,甚至變成障礙我成佛的魔業。因為忘失菩提心,就等於是車子一出門,方向就錯了;方向一錯,那麼越勤奮開越快,離目標就越遠;這樣的開車當然只是折磨而已。所以我們必須隨時檢討,到底自己的身、口、意是「順菩提門」或「違菩提門」?
下面就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有一天,甲、乙、丙三位蓮友要到丁的家共修。丁想到她們三人遠道而來,就事先沖泡了家中最好的茶葉;又擔心她們肚子餓,炒了一盤自己種的花生,炒得香噴噴的,準備要請客。
其中,甲這位蓮友是老人家,她一坐下來看到了端出茶和花生,就皺著眉頭說:「我沒有牙齒不能吃花生;我胃也不好,不想喝茶。」
乙是一位年輕人,她趕緊說:「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啦!我很怕吃花生,怕臉上會長青春痘,你不要請我吃花生。」
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合掌向丁行禮說:「阿彌陀佛!真感謝你慈悲,事先就辛苦為我們炒了這麼香的花生,花生代表『花開見佛悟無生』。你花生炒得真漂亮,連一粒都沒有焦黑,可見你炒的時候非常專注、用心。你好意的茶就像八德水,我們快來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飛。我們吃了會很有力氣念佛,同生極樂國,永遠歡喜度眾生。」
丙講完,就笑咪咪開始吃起來。像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提這些瑣碎的事做什麼呢?就是要來做借鏡,檢討菩提心,檢討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談行為,是「隨順」或「違反」菩提門。
首先,我們以例子中的甲來做借鏡檢討…甲一看到茶和花生不合她的意,就把阿彌陀佛丟一邊兒去,她的「心」只想到自己沒有牙齒又胃不好;「身」表現出來的是緊皺著眉頭,不高興的臉色;「口」又說出只顧自己的話;一點兒都沒有體會到丁那方面的好意和辛苦。而且她只想到自己愛與不愛,沒有體諒別人的好意,這就是尊重自己勝過尊重別人。依照祖師教我們的方式來檢討,像甲這樣心念一動、話一出口,就「違反菩提門」;等於是一出門,方向就錯了。假如我們有像甲這一種情形,就要特別注意改進。
接著,再用乙做個借境來檢討…乙說:「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了!」這是常可聽到的客氣話。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如果丁還沒有泡茶,我們不忍心她太忙碌、辛苦,是可以這樣說的。如果她已經泡好了,再這樣說,就是沒有體諒她的好心意,而只有想到自己的立場,意思變成「我又不會口渴,你泡茶只是白忙一場,毫無必要。」這也是沒有尊重別人。
大家將心比心,換個立場看看,如果是自己事先就好意準備老半天要請客,客人卻這樣說,又不肯吃,我們心裡會有什麼感受呢?另外,乙又說:「我怕吃花生,臉上會長痘子。」就叫丁不要勸她吃。這樣表現,也是只想到自己的身心,怕長痘子,怕臉不好看,並沒有體會別人的身心為我們所付出的辛苦,也沒有體諒人家不忍心我們挨餓的好意。所以乙的話也只是注重自己,完全沒有想到「恭敬供養他身心」。
依照祖師教我們的原則來檢討,又是一樁「違反菩提門」的事。假如,我們日常生活都是用這種心態待人處事,那念佛就只是口念,心和佛是不相應的。修行人若用這種心、說這種話,就是走錯方向,越偏越遠。
大家都知道,會發出綠豆芽的一定是綠豆。如果用一堆小麥殼,想要發出綠豆芽是不可能的。倘若平常種的都是違反菩提的因,卻想求得無上菩提的果,那也是絶對不可能的。不要小看平常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小事當中的用心,言語,行為,都是我們的因,對未來的果報都有影響,也都關係著會不會往生西方,會不會成佛。
接著,再以丁作為借鏡檢討自己…丁她的發心是要恭敬供養她人,也真不惜成本又賣力,用心炒花生,又泡上等好茶,這應該是比較隨順菩提門的。但是她沒有事先了解朋友的需要,到底什麼才適合?她沒想到老人家沒牙齒,嚼不動花生,也不了解了朋友是不是都適合喝茶。其實花生隨時可以磨碎搗成粉,茶葉也可以換成白開水或果汁,只要有一份柔軟的體貼,隨時都可以變通,但丁沒有預先用智慧、慈悲和願力結合的心,缺乏智慧就不夠圓滿。雖然原本是好意,也有願力,又費力地做出來,結果卻有人因無法受用而皺眉頭。若要勉強人家受用,可能又令人難受,而不合慈悲拔苦與樂的本意。丁因為沒有恭敬、了解別人,只依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結果就無法真正供養他人的身和心,而不能完全「順菩提門」。
從前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他對人都很謙卑、柔軟、先去恭敬請問人家的意思,尊重奉事眾生。經上說「先意承問」,他的心很柔軟,就像水,進入方的杯子就變成方的,進入圓的杯子就變成圓的,處處順眾生的需要來眾生。佛的心也沒有我相,就宛如雲彩,隨意自在變化,遍滿虛空,讓眾生清涼,隨意化雨,滋潤大地。他不會想;「為人麼要我先尊重你啊?我愛怎樣做就怎樣做,合不合意是你的事,我才不管那麼多哪!」佛也不會說:「我一向都習慣這樣,哪裡知道他是那樣?」有這些想法,就是被傲慢心綁住了,被自己的習氣綁住了,不能開發出佛性的光明。
凡夫的心就像冰塊,冷冰冰又硬邦邦,不知轉變,不會流通、又不能順人意。凡夫都很喜歡堅持「我的個性本來就是這副樣子,我就是這一型的啦!」這就是堅持「我相」。好像定型的一塊冰,不肯融化成水,若碰到別的冰塊就格格不入,在互相碰撞中又容易受傷,可以說硬邦邦反而不堅固。其實我們學佛,就是學習將內心的冰,融他為水;將業障的冰,融化為功德水。業障和功德實在只是冰和水的差別而已。如果了解道理,就可以把業障變成功德;若不了解,那麼即使本來想做功德,也會變成業障。
下面再以丙這位蓮友作為借境來檢討…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念「阿彌陀佛」,很快將心電波發射到佛的頻道。而且又向丁合掌行禮,修十大願王第一大願「禮敬諸佛」。眾生就是未來佛,禮敬眾生就是「禮敬諸佛」。同時,他又馬上體會丁的慈悲和辛苦而表達感謝,這就是實踐《地持菩薩戒》第三十四輕戒…接受人家恩惠,必須報答謝恩。
他用感恩的心和言語來恭敬供養對方,並慰勞對方的辛苦。當她看到丁的布施就隨喜稱讚,稱讚她的慈悲和炒花生的專注用心,這就是修「隨喜功德」、「稱讚如來」、照十大願王來修行,用佛法供養大家。在吃東西之前,她也沒忘記先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這是實行第三大願…「廣修供養」。
另外,丙在喝茶之前,就提醒大家:「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飛。」喝茶也忘往生的願力。同時修《觀經》所說的三福「勸進行者」。勉勵大家「花生」代表「花開見佛悟無生」,勸發上品的願。她認為吃了會很有力氣念佛,同生極樂國,她懂得將吃東西這件事,也回轉向西方,這就是「迴向發願的心」。她看一杯水,就憶念西方的八功德水,這就是修佛憶佛的功德。
憶念西方依正莊嚴,身雖然活在娑婆世界,心隨時憶念西方的一切。然後,她就歡喜,笑咪咪地吃,這是「恆順眾生」。接受丁的好意,又布施歡喜,隨順丁請客的心,這也是實行《地持菩薩戒》第三十八條,沒有違犯「不隨他戒」。
丙的做法在身、口、意三方面,都是盡量尊重對方,隨順對方,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恭敬供養對方的心,這就是「順菩提門」。而且,又會把握機會修「十大願王」,連吃東西也常拿佛法出來用,這就是心中的佛常轉法輪,符合「請轉法輪」的普賢大願。她把菩提心照顧得很牢固;不像一般人,一看到食物,佛就丟了,只想到愛吃不愛吃?合意不合意?她能在待人接物當中,自然念佛、念法,不把佛丟掉,不讓佛滅度,就是「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她的心念電波都對準菩提門發射,射中佛的頻道。所以說,懂得修行的人,連喝茶、吃花生,心念電波都「順菩提門」,發射到西方,讓人家請吃東西也可以修功德,處處賺功德法財。不會修行的人,就認為只有在佛堂做功課才是修行。一出了佛堂與人相處,佛法馬上擺到一邊兒去,心念電波都只顧自己,只考慮自己的愛與不愛,這可以說不但賺不到功德法財,甚至隨時損福引虧本…虧掉西方的老本。
再舉例說,有的居士一到佛寺就很有禮貌,看到佛、看到法師就頂禮,遇到同參道友就問訊、彎腰鞠躬,可是一回家,先生才問一句話,她就兇巴巴地說:「你不要吵,不要吵啦!我正在做什麼,你沒看到嗎?」像這樣一開口就「違逆菩提門」,完全都沒有恭敬供養對方。
婆婆如果多說她幾句,她就很不耐煩,嫌老人家嘮嘮叨叨,妨礙自己念佛,還向別人埋怨說:「可能是老年變痴呆了,一句話重複那麼多遍。」這就是內心對長輩沒有真正的恭敬,這是很損福、折壽的。小孩假使多問她一些問題,她就說「小孩子不要囉哩囉唆,我很累啦!」一旦孩子做錯事,就破口大罵說:「你是白痴、智障啊!頭腦壞掉啦!」果然,萬法唯心造,罵久了之後,都照她的心念,如她所罵的實現。
我們一一來檢討…家中的人,也是他人啊!這種表現是不是完全沒有恭敬供養他身心呢?也正大大「違反菩提門」。李柄南老師在臨終之前,一直提醒大家一句話「念佛不改心沒有用!念佛不改心沒有用!」「改心」就是改掉這種違反菩提的心。日常生活對人、對事、如果沒有一分恭敬的心,在佛法中是連一分利益都得不到的。「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所謂的恭敬,並不單指對佛經、佛像的恭敬;而是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
我們學佛,發菩提心,「念恩、感恩」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我們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要學習處處念恩、感恩。所以我們仔細一體會,我們實在是仰仗一切眾生的恩惠在過生活。我們每一時、每一刻都是活在眾生的恩惠當中。所有的眾生,不但過去生都當我們的媽媽,對我們有養育之恩;連現在這一生也都像媽媽一樣,處處照顧著我們。如果我們深入去體會,常念恩、感恩、生活就會快樂,而且自自然然就會生起要報恩的心。所以七重因果的第二就是「念恩」。
「修慈心」要由培養「隨喜的心」開始,眾生快樂,我們就歡喜,處處都想讓眾生歡喜快樂,修慈心的功德很大。我們都知道,在對十法界的供養裡面,以供佛的功德最大;但是如果能發起慈心,修慈心的功德比供佛還要大。佛經告訴我們,即使我們用很多珍貴的東西去供佛,而且是供養無數的佛,甚至又供養很久,如無量劫般長久,這樣供佛的功德,還不如修慈心的一分功德。
這是《三昧王經》裡說的。為什麼呢?因為我發起慈心,要讓眾生快樂的一念之間,就是突破了一向自私的束縛,突破了「我執」的障礙。如果我們不發起這一念慈心,就好像一直籠罩在烏雲當中;一旦發起要讓眾生快樂的心,就好像太陽穿透烏雲射出光來。我們知道;只要能透出一道光芒,長久的黑暗就消失了,而能開顯本性的光明福報。
有些人很不喜歡別人快樂,比如說:看對面人家考中了狀元很榮耀,心中就生起嫉妒;若不利用三更半夜到對方的門上去塗一堆爛泥巴,心中就會因很不平衡而睡不著覺。或是聽到別人被稱讚,心中就很不高興。這就是被嫉妒的烏雲障礙住了,本性的光明慈心就透不出來,別人快樂,他反而自願懊惱、倒楣。如果不好好的修慈心、隨喜,和眾生一起快樂,一定是自己吃虧受苦。因為我們內心的烏雲,並不會擋住別人,只會擋住自己的光明和福報而已。眾生只是我們自己的心影,人生就像是立體電視機上面的影像,如果我們拿爛泥巴去塗電視上的人影,也只是把自己的電視弄髒而已。
再說「修慈心」的次第,是要由身邊較親近的人開始練習,希望他們快樂,也想辦法讓他們快樂。接著再推廣到關係較疏遠,交情比較平淡的人。然後再提升到對冤家,或曾傷害我們的人,也要生起慈心,打從內心誠懇希望他們平安快樂。當然其中要對仇敵生慈心,希望他快樂,是比較不容易做到的。
但是,如果我們發得出這樣的心念,就是修行當中的一大進步,也表示心漸漸清淨了,佛光不再被我們心中的烏雲擋住了。試著這樣一層一層的提升,才能真正對廣大的一切眾生有慈心。否則只是閒來無事時,口頭上講講要讓眾生安樂,一碰到事情,一遇到眾生得罪我們、傷害我們,就會起懊惱,慈心就不見了。
古德說過:當我們的冤家遇到不幸的時候,就是我們心地的大考驗,如果我們覺得「那種人遇到不幸是應該的。」或者心中幸災樂禍,偷偷歡喜他受報應。這樣就表示我們根本沒有發起希望他安樂的「慈心」,這時我們就要格外小心了。因為不幸的是自己,並不是對方那個冤家。因為沒有發起慈心,就表示心很黑暗;心黑暗,當然命運就黑暗,也表示我們的心離佛還很遙遠。這是我們自己不幸,必須要好好改進,修正自己的心。
有很多人不遵守古德教的次第來修「慈悲」,時常弄反了,對不熟的外人很親切、很好;但在家裡卻很霸道、很任性,捨不得給家人一點的歡喜、快樂和尊重。看到外人可能是笑咪咪,很有禮貌地問訊。但是一看到家裡的人卻一臉臭臭的,開口就嫌東嫌西,嫌兒子太胖,嫌女兒成績不好,嫌薪水太少,一肚子不滿意,讓全家烏煙瘴氣,既不點個頭也不笑,更別說問訊那麼有禮貌了。如果先生要求她照顧公公婆婆,她就說:「那是你的爸爸媽媽,你自己去看好了。」先生如果不先對她有禮,她就昂起頭不理他,還理直氣壯說:「他不先邀我,我幹嘛要理他?」很很懶得先給對方快樂,不願意布施歡喜給家人。家裡的人問話,也懶得好好回答,講話口氣都很硬,很令人難受。說實在,連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肯布施快樂了,對其他人的慈悲,哪裡會是真實的心呢?
要培養「悲心」,先要觀察世間的痛苦,這世間處處都可以看到眾生受苦,尤其到醫院就更能體會。很多人會覺得那是人的苦,和自己無關,不痛也不養。其實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體會,就會有深一層的發心。有人說他沒見過地獄眾生,也沒見過餓鬼,所以無法相信佛經中所說的地獄和餓鬼道眾生的痛苦。其實,我們由人世間的種種苦,就可以體會。
佛菩薩的慈悲,是看每一位受苦的眾生,都宛如最慈愛的媽媽看到唯一的孩子受苦一樣,甚至是感同身受。我們培養慈悲心也要如此,起初要特別用心,交換角色,將心比心;培養到自然而然、時時處處都可以體會眾生的痛苦,而發起「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