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於戰後幫助日本重建,啟發日本打造創新及高質產品,成為經濟力量而知名。豐田是戴明理論的最好例證,它在一九五0年代採用「精簡生產體系」,減少修理缺陷產品所產生的時間浪費及大量不必要的庫存浪費。它有三個原則,第一是JIT(just in time);第二是使每個員工皆成為品管人員,即時改正產品問題;第三是將公司視為由供應商到顧客皆包括在內的價值的生產線。1956年裕仁天皇授予他二等珍寶獎。日本科學家和質量工程師協會把年度質量獎命名為戴明獎。
戰後的美國陶醉於唾手可得的市場擴張,很少有人問津統計製程與全面品質管理理念,無人理會戴明。1980年代,日本,德國等國的崛起,美國製造業江河日下。1980年代末期,國家廣播公司 NBC所製作一記錄片節目《日本能,我們為何不能? 》中,請戴明作為嘉賓講述日本的品質管理後,全美國突然發現戴明和他的 SPC及全面質量管理。
戴明所提出的規劃 、執行、 檢驗、 行動(PCDA)的程序、 全面品質管理、持續改善、員工參與、團隊精神等觀念,早已成為企業經營的基本原則,它主要著作有《轉危為安,out of crisis》、《新經濟觀,the new Economics》。他的主要論點在《轉為為安》一書中被總結為14點,成為全面品質管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