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3771
 阿益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在乎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做一個溫暖的人,做一個愛笑的人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百善孝為先
作者: 阿益 日期: 2012.08.23  天氣:  心情:
“百善孝為先”這一句出自清人《圍爐夜話》的文章之中。

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

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為何以孝為百善之先?

其實正因這句話說到了“根本”處,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

何只百善,千行萬念,無不以此為先。

這又為何?因沒有孝,沒有根本,就沒有人類傳承。


為人子女當孝,為人父母當慈。

父母養子女叫做“養”,子女養父母也叫做“養”。

前者撫養成人,後者贍養終老。

這叫天經地義(天經地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如何叫天經地義?

人栽果樹,此樹領受天地雨水日光,必然開花結果。

就算是“人參果樹”那樣精貴的樹種,也要三萬年一開花,三萬年一結果。

沒有受人滋養而不報答的天地道理,這就是天經地義。


我們看孝字的寫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

所以《說文》講“孝”為:善事父母者。老在上,子在下。

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

也可以視為子承老,兒子背老父母,這是象形,更是直觀的孝行。


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間,《論語》記先師之言曰:三十而立。

為何是三十才稱為“立”?“立”,是以人倫人道人理立在天地之間。

以德行道理立,斷然不是以“財利”立。


人生到三十歲的年紀,非但自己為人子女,並且已作人父母,

應上知人子之道,下知為父母之道。

關於人為何而來?如何而來?將往何處?當做何行?

這些根本的知識,應有一番體認。


這種體認,並非一定用文字文章文采編織成錦繡出來,

比如鄉間的老人,他們不識字,卻行善積德,友待鄉鄰。

這種知識,不是從書本而來,不是從錦繡文章而來,而是數十年為人之行的體認。


因為“道不遠人”(《中庸》),根本的道理是最簡單易行的。

這就是,《論語》中的「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文”在“行”之後,這是根本的次序。


並且,假如,人在未有“餘力”(餘力是行的餘力,孝行德行的餘力),
德行未修,不能稱“立”的時候。

故作文采(文采包括文字功夫等等一切文藝的技能),他的心,必定在文章中表現出來。


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總之一概的行為,都將其內心表露無遺。

因為一切的行為,都是心中有數,才付諸於行動。


如果說父母疼愛子女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本於天性,

那麼教孩子孝道則是一種人文教育,是後天教化的結果。


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勞,要盡我所能來回報雙親,

但這種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時施以正確的教導方法,

使之生根、發芽、成長、堅固,則此種感恩的心情很快會泯滅掉。


不知不覺中,認為父母疼我愛我乃天經地義之事,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至於我也要疼父母愛父母,因無人教無人提醒,沒有成為我的生活習慣,

乃漸漸遺忘於腦後,最後則渺然無知矣。


幼童時期就沒有引導孩子形成孝道的觀念,

沒有使孝順父母成為孩子的自覺行動,長大後卻埋怨孩子不懂孝道,

豈非是緣木而求魚!.

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從孩提教起,這是最關鍵的,也最容易見成效。


所以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古人的老話:“愛子,教之以義方”,而孝道,就是義方之最大者。
標籤:
瀏覽次數:51    人氣指數:251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在乎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做一個溫暖的人,做一個愛笑的人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