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建廟,原係明鄭祭天之地,為全台郊祀肇始。本市香火鼎盛之廟,每逢聖誕之時,蕭鼓喧天,香燈輻輳,至今仍沿襲而不輟。
臺南府城舊俗每逢農曆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誕辰,都要在天公埕,架設臨時的天公壇,受聖爐,供奉土地公神像,替代天公神位,露禱祭天。祭典結束後,天公壇隨即拆除,土地公歸廟,聖爐則寄存於埕東吳姓人家的前堂內。久而久之,竟然成為慣例。直到清咸豐四年甲寅(西元一八五四年)吳宅有意變賣,府城士民為求一勞永逸,勸募集貲價購吳宅,改建永久性建築。是年八月正式開工,經過六個月,終於完成了包括前殿及正殿的兩落式建築,為確定地界,前埕外並設照牆,這便是俗稱天公廟的天公壇,簡稱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