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5,66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2863244
塵起隨行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人生之四季:春夏秋冬-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人生之四季:春夏秋冬-二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關心哲學--作者:吳怡
作者:
塵起隨行
日期: 2011.07.12 天氣:
心情:
哲學兩字的英文字原義是愛知。此處說一個「愛」,而不說追求知,或研究知,可見哲學的本來面目並不是一具冷冰冰的思考機器,而是和熱絡絡的心有關的。我們只要看看蘇格拉底一生的熱愛智慧,關心青年,便可以看出這位被奉為西方典型的哲人,他的心是多麼的溫暖。
自亞里斯多德以後,知識和道德逐漸分離。知識的研究變成了純知的思考。到了後來,即使道德問題,也變成一種知識的分析,而無關乎心的體驗。甚至談到心,也都把心從腔子裏提了出來,變成一個觀念,一個術語來解析。於是許多哲學家們只會用腦(分析),不會用心(體驗);只會談心,而不懂關心。
我說關心哲學,並不是要標新立異的去建立一套知識的體系;而是希望回復到哲學的本來面目,去看看真正偉大的哲學家們是如何的關心這個世界。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如何發展這種人類本具的關心意識,去作為改善社會,創造文明的動力。
中國最古老的一本哲學著作是易經。易經繫辭傳上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可見易經是一本憂患之作。關於易經的作者是誰,近代學者的考證,愈考愈亂;但就傳統的說法,文王被囚而演易,卻是一個極為動人的故事。讓我們閉目想一想這幅美麗的畫面:在極遙遠的古代,一個破舊的牢房中,囚著一位曠世的天才。他表面上忍耐著屈辱和折磨,但內心裏卻燃燒著救世的熱情。他從狹窄的窗口,凝視著蒼天,似乎在探索著什麼秘密似的。他的雙手卻不斷播弄著一堆草莖,構搭成各種不同的圖形。他把自己的憂患注入了這些圖形。他希望從這些圖形的關係中,找出他如何脫困,如何復國,如何推翻暴政的方案。同時,他更努力從這些圖形的變化中,希望為人們找到處事的原則,建立起精神的信仰,和開拓光明的前途。他所畫的這套圖形,和所作的這些詮釋,就是我們今天所尊為群經之首的易經。
易經原是一本卜筮的書。在古代不知有多少與它同樣性質的書都散佚了,為什麼偏偏它能流傳到今天,而且對中國文化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呢?這是因為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發現了其中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一套神秘的經驗,而是來自於一種救世救人的偉大的憂患精神,這是關心意識的高度發展。
再看我們的另一位偉大的哲人,就是至聖先師的孔子。他的生平也是一幅動人的圖畫。他十五歲便志於學。他每次到太廟參觀,都追根究底地請教禮制的來源和意義。直到他五十歲左右時,還特別去向老聃問禮。這種精神一直到他晚年時,猶以夢不見制禮作樂的周公為憾。孔子恓恓惶惶,周遊列國,一生所奮鬥的就是為了要用禮制去建立一個和平康樂的社會。最後,雖然他發覺外在的政治環境無法實現他的理想,便退而著書立說,傳授學生。但他更積極地發揚禮的精神,希望先從人們心中建立一個有秩序的道德世界。總括孔子一生的努力,就是要作一個救世的木鐸。這是他對人類永恆的關心。
在談關心哲學時,為什麼我要先描寫這兩段文王和孔子的故事?如果說這只是為了強調他們對世界的關懷的話,那麼歷史上,這類人士多的是。西方有蘇格拉底、耶穌;印度有釋迦牟尼、甘地。中國的哲學家、政治家中,更不乏其中。為什麼在這裏,我只提到文王和孔子兩人呢?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前面(在我的「關心茶」和「關心意識」兩文中),我曾談過關心意識是人人都具有的本能。把關心意識發展出來,由關心自己而關心親友,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單單有這一點關心意識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把這點關心意識鑄鍊成關心哲學,有如陶冶鐵礦而成鋼。這樣才能發揮它最大的功用,完成它最高的使命。
文王和孔子不只是可以作為哲人們關心世界的代表,最重要的是他們思想中的某些觀念正可以作為我們建立關心哲學的基本元素。
在這裏,我試用這些觀念,勾畫出關心哲學的一個主要的特色:
一、就作用來說--致曲之道
致曲兩字來自於中庸的所謂:「其次致曲,曲能有誠。」這曲字有小、偏、和彎的意思。所以致曲可以解作不正面去追求目標,而是繞一個彎來解決問題。譬如朋友有錯,直接批抨他們,固然是誠;但有時他們不願接受。如果因他們的不願接受,而放棄了我們的努力,便不是真正的朋友之誠。所以我們必須繞個彎,用其他方法來誘勸他們,這才是誠的表現。這種致曲的方法,孔子和孟子都用過,如孔子以不教的方法來刺激孺悲。孟子以好色、好貨來誘導齊宣王。道家的老子,強調用「反」,用「弱」,更是運用這種方法的能手。這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卻是導源於易經的陰柔原理。易經的基本作用在陰陽兩爻。陽爻的性能是往前或往上直行的,而陰爻的性能卻是先向後或向下轉折,然後再往前或往上與陽爻相輔相行。文王演易最大的貢獻,乃是發現了陰爻的這種轉折性。這一發現乃得自於坤卦的地道作用,因為我們播種於地中,種子的根先向下延伸,然後再往上生長。這種先向下再向上的轉變是地道的作用,也是陰爻的性能。易經中佔半數的陰爻,其性能不是靜居不動,便是以退為進。這一性能正可作為關心哲學的特色。因為關心不是向外的直接訴求,咄咄逼人;而是含蘊於內的一種無條件的關懷。正像母親對子女的關心,並不要求子女回報,也不一定期望子女瞭解。她就是那麼情不自己的、無微不至的去關心。可是最後,像那默默的陰爻,終於使陽爻受到了感應。我把關心哲學奠基在這種性能上,是希望它能藉這一轉折性,更有深度的散發出人性內歛的光輝。
二、就實踐來說--忠恕之德
關心意識是一種情感。但人的情感是飄浮不定的。有時候強,有時候弱,有的人多,有的人少,聖哲們為了使這種感情比較固定,容易把,於是建立了許多禮制,和道德規範,使人們情感的表現有規矩可循。
把這種關心意識轉變為道德修養,使人們易於實踐,而不致走入歧途的,乃是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德。孔子自謂他的思想是一貫之道。他的大徒弟曾子立刻解說那就是忠恕兩字,按照朱子的說法,忠是盡己之心,恕是推己及人。盡己是由外向內的體察工夫,所以曾子要每日反省「為人謀而不忠乎?」。推己及人乃是由內向外的行仁工夫,所以孟子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忠字的一般意義是忠於君、忠於人、忠於事。似乎是對外的態度。但孔子和弟子們卻把化轉向內心,而成為對人和事的真誠之心,這是由外向內,再由內向外的一個轉折。恕字本來是對人的一種寬宥態度,但這種態度也是通過了自我易地而處的轉折,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表現的。這種以「勿施」而施的作用,正是易經陰爻「以退為進」的性能。
關心哲學必須藉忠恕之德才能實踐出來。因為人都有關心自己的本能,都有希望別人關心自己的念頭,但要把這種關心自己轉變而為關心別人,卻必須由忠恕之德來加以轉化,加以昇華。所以忠恕是關係哲學的道德實踐。
三、就理想來說--和平的境界
和平是我國固有八德中的最後兩德。可是和平兩字常被人當作一個詞語使用,如內心的和平,世界的和平。其實和平兩字分開來看,和是指和諧,平是指平等。就內心來說,和是感情的中和,平是指心理的平衡。就外界來說,和是指人群的和睦共處,平是指人類的平等對待。所以和平乃是由內向外一種和諧平等的境界。
中國哲學裏特別注重這個和字。易經強調陰陽的和諧,儒家講禮以「和為貴」,注重人群的和諧。至於這個平字,在中國政治上,更有其特殊的意義,如「平天下」的理想。這是中國的王道思想。也是志士仁人的自我期許,去承擔起協和萬邦,化育天下的責任。
為什麼關心哲學是以和平為它的理想境界?因為關心自己,是求內心的和諧;關心家人,是求家庭的和諧;關心公益,是求社會的和諧;關心世事,是求世界的和諧。同時,和必須基於平,因為只有自己心理的平衡,才能對別人沒有歧視之心。唯有確立人性的平等,才能謀求世界的和平。
中庸上由個人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心性之中和,而達到「天地位,萬物育」的境地,這正是關心哲學的最高理想。
我把關心意識建立在這三個哲學性的特色上,並沒有什麼玄妙新奇之處,我只是希望:一方面把關心意識提昇到哲學的層面上,使它脫離了自我(ego)的糾纏,而與大我為伍。另一方面喚醒迷失了的哲學,再找回那顆熱絡絡的心,用它的智慧去為人類建立一個溫暖的家。
[:D] [:D]
標籤:
瀏覽次數:
41
人氣指數:
441
累積鼓勵:
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人生之四季:春夏秋冬-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人生之四季:春夏秋冬-二